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454章 果然-《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2/3)頁

    突然,大將樊噲破門而入,大聲說道:“沛公想取天下,還是想當富家翁?這些奢華之物,正是秦亡的禍根。切勿迷戀于此!”[33]與此同時,張良等人也來陳述利害,[34]劉邦這才幡然自悟當下命兵士查封皇宮府庫,然后率眾將士返回灞上。[30][31]

    惟獨蕭何,進入咸陽后,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御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然后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一一進行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日后查用。[21][35][36]

    因為,依據秦朝的典制,丞相輔佐天子,處理國家大事;御史大夫對外監督各郡御史,對內接受公卿奏事。除了軍權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幾乎總攬一切朝政。蕭何做官多年,當然知道這些。對此,全軍上下無不佩服,劉邦在慚愧之余,說:“蕭何確是異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場。”蕭何收藏的這些秦朝的律令圖書檔案,使劉邦對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強弱形勢、風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為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對日后西漢政權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沒。這也足見蕭何的深謀遠慮。[37][38]

    保舉韓信

    劉邦率先攻入咸陽后不久,項羽也率軍入關,并在同年二月自封為西楚霸王,占有梁楚東部9郡之地,建都彭城(江蘇徐州)。[39]并背棄原來的約定,改立劉邦為漢王,轄治荒遠偏僻的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40][41]為了阻止劉邦東進,項羽又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分封給了3個秦朝降將——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42]劉邦大怒,有心與項羽決一死戰,但因勢單力薄,只好采納蕭何、張良等人的建議,隱忍入蜀,休兵養士,廣招人才,待機再與項羽爭個高低。[38][43]

    四月,各路諸侯各自領兵回到自己的封地。劉邦按張良的計謀,偃旗息鼓,匆忙向巴蜀進發。一路上,許多來自其他諸侯王軍中的兵士自愿投到劉邦的旗下,韓信就是在這個時候從楚營中逃出,投奔劉邦。[45]韓信原是項羽的部下,有勇有謀,但得不到重用,于是就投到劉邦麾下。[46]起初,劉邦讓他當了一個管理糧草的小官,韓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機會,蕭何結識了韓信。[47]在接觸過程中,蕭何發現韓信有膽有識,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劉邦推薦,但并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48]

    轉眼間兩個多月過去了。漢軍將士不愿在蜀中久駐,思念家鄉,出現了逃亡者。[49][50]一天,韓信見久在漢營仍不受重用,一氣之下離開了漢營。蕭何得知后,馬上放下尚沒處理完的緊急公務,親自策馬追趕韓信。[51]軍吏向劉邦報告:“蕭丞相跑了。”劉邦一聽大怒,“如失左右手”,當下派人去尋。[38][52]

    過了一兩日后,蕭何去見劉邦,劉邦見到蕭何又驚又怒,說道:“你為什么也想逃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劉邦問他:“你追的是誰?”蕭何答道:“韓信。”[38]劉邦聽后,很不以為然地說:“逃走的將軍有十多個了,也沒聽說你去追過誰,怎么偏要去追韓信?這明明是在騙我!”[53]蕭何說:“那些將軍都容易得到,可韓信卻是當今數一數二的杰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只想當個漢中王,沒有韓信也就算了;如果要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您到底準備怎么樣?[54]”劉邦說:“我當然想打出去,怎么能老困悶在這里呢?”蕭何說:“大王若決定出漢中,能重用韓信,他自然會留下;如果不重用他,他終究會離開的。”[55]劉邦下決心說:“就依著丞相,讓他做個將軍,怎么樣?”蕭何說:“叫他做將軍,他還得走。”[55]“那拜他為大將軍怎么樣?”蕭何說:“很好。[56]”劉邦當時就讓蕭何去召韓信來,馬上就拜他為大將軍。蕭何直率地說:“大王平時太不注重禮儀了。拜大將軍是件大事,不是小孩子鬧著玩兒似的叫他來就來。大王真要拜韓信為大將軍,先得命人造起一座拜將臺,選個好日子,大王還得沐浴更衣,親自戒齋,然后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這樣,才能讓全體將士都能聽從大將軍的指揮,就像聽從大王的指揮一樣。”劉邦說:“好吧,我都聽你的,請你去辦吧。”[57]這就是“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歷史故事的由來。[48]

    蕭何月下追韓信

    幾天以后,蕭何命人筑好拜將壇。劉邦擇了吉日,帶領文武百官,來至壇前,封拜韓信為大將軍。[48]后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立下大功,為劉邦平定天下。[58][59]很顯然,在楚漢戰爭中,韓信軍事才能的充分發揮和運用,乃至漢王劉邦能夠最終奪取天下,從一定程度上說,同蕭何的慧眼識才,傾力薦賢是密不可分的。[48]

    蕭何憑啥認可韓信?劉邦又為何敢把全軍交給一沒有指揮經驗的人?

    名將英雄兩千年

    贊84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