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剮殺當誅-《萬歷佑明》
第(1/3)頁
「拖下去剮了!」
邢玠沒有多言,只直接吩咐了這么一句。
他跟這些倭國大名沒什么可談的。
因為大明對外擴張的核心需求,一是良田,用以解決國內人多地少的問題;二是消耗棉布等大量廉價商品的市場。
所以,本質上,大明就需要盡可能多的消滅這些擁有倭國土地而無事生產的剝削階層,即這些大名們。
有朝廷力量在保護國內災民遷移海外后的生命安全與財產安全,也就使得高自嘉這些移來的漢人基本上沒怎么遭受當地倭人地主階層的屠掠,使得許多人一兩年就殷實了起來。
而在國內。
對于皇帝朱翊鈞而言,他最高興的就是看見人多地少的問題終于有在通過對外轉移的方式解決,而不是去解決人,即在逼流民造反為流寇后,將這些多余的人屠殺掉。
在朱翊鈞即位以前,大明的統治階層就是這樣做的。
包括歷史上的張居正,他在改革期間,針對流民太多造成的動亂問題,也是采取的以剿殺為主的策略。
還有王陽明在解決流民太多的問題時也是這樣做的。
沒辦法,如果不對外擴張,這是唯一的辦法,畢竟人可以殺掉,但土地的糧食產量很難一下子提高很多。
朱翊鈞推行新禮的目的就是想改變這種方式。
讓國內問題的解決方式不是以國人互相殺戮的殘忍方式來解決,盡量溫和一些。
如此,可使得國內開始有對個人更加包容的環境,使得國人的個性可以得到張揚,進而使各類學科都得到發展,百花齊放,促使新的技術革命出現,不因為斗爭殘酷所以就要壓抑個性。
從皇帝到平民,因而可以不是一個模子,不因為資源不足而造成大家都安全感不足,不會一個個都戾氣很重。
「啟奏陛下,目前今年已遷移出去無地百姓三萬七千三百六十二丁,一萬九千四百三十八口;分田已完成三十六萬五千九百七十二畝。」
「另外,至萬歷九年開始,移民分田后,東瀛、毛澹棉、東來(臺灣)已增加田稅折色有一百萬零六千七百余兩。」
這一天,宣治門,朱翊鈞如期在這里視朝。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