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難道百姓就不愿意過安寧日子?” “百姓就愿意鬧事?”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很多事如果完全按照契約來,愿意就愿意,不愿意就不愿意,尊重任何人的選擇,也不會至于到如此地步。” “對于發生的暴動,告訴三法司,得謹慎處置,降旨各布政司,生殺予奪乃朕之權,誰敢未得旨意殺人,即便有平息之功也得按有罪論處!畢竟誰也不清楚,發生暴動是不是因為豪右欺民、官僚欺民所致。” “藩邦尚且把上國子民當人,何以本國不把自己子民當人?” “寧肯少殺,也不能錯殺,這才是本國子民如赤子之禮,是尊重其生命之本。” 朱翊鈞說道。 申時行聽后拱手道:“陛下說的是。” 朱翊鈞則在這時又問申時行:“師傅,你告訴朕,你是否也恨小民暴戾,不知王法,肆意破壞?” 申時行拱手回道:“臣不敢瞞陛下,臣是不能接受悍民亂來!” “但是,臣并不因此覺得新禮以習漢禮之民為本就不對,不能因為民智未開,就不對民施以仁政;” “以臣愚見,如今小民多斗爭激烈,乃至犯王法,皆在于未完全富足也就未完全知禮,許多小民要么易受激進者挑唆,要么本就受舊禮影響,雖因為自己不被以仁相待而抗,卻也沒將別人以仁相待,于是就覺得富者皆有罪,只愿與其同歸于盡,乃至寧肯皆貧窘不堪。” “故與其認為小民不配被仁待,還不如說是執政者未惠民富國到人人皆富而知禮的地步。” “啟奏陛下,其實臣家里的染坊也遇到了雇工不愿留在染坊做活,而要自去東瀛辦作坊的情況,家人有意讓臣想辦法阻止這些雇工,而這些雇工卻提前知道了這事,也大鬧了起來,但被臣提前派回去的人勸住了。” 申時行這時繼續說道。 朱翊鈞聽后笑了笑:“師傅怎么勸的?” “我們申家同意他們走,甚至契書沒到期的都可以申請提前離開,而且申家還會與他們合作,投錢和派府里厚養的熟工去東瀛與他們分殳經營新染坊,解決他們錢不足人才不足的問題。” “結果,家里人對此沒意見反而樂見其成,要走的雇工們也高興,也就沒有再鬧出什么事。” “老子有言,欲予取之,必先予之,朝廷要想小民知禮守法,忠君體國,需先予以富貴之機會,而非責怪乃至鄙夷強迫其滅己欲謹王法。” 申時行回答了起來。 朱翊鈞頷首:“師傅不愧是善于燮理矛盾之人,貴在不待他人嚴苛,既對朕多體諒,亦對小民多體諒,若天下豪右皆如師傅這般會處理上下矛盾,何至于朕親政以來為了富國強兵與惠民而不得不殺那么多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