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甚至已有官員彈劾他在挪用稅款為講學之用!” “這樣的講堂既然能吸引這么多官紳士子去,而又有不正之處,那就只能由朝廷接管!” “所以,傳旨派個學部大臣去,將東林堂改造為東林書院,以后同錦衣書院、興明書院一起同屬朝廷官辦!” “改造之前先抄沒緝查書院一應書籍筆記和文章,旦有不正之處,悉數奏來,予以處置!” “告訴顧氏若不獻東林,則只能視其有意借東林堂謀大逆,而非純作為治學之地。” 朱翊鈞這時說起了教育方面的事,且將自己不久前下定了要處置東林堂的決心說了出來。 朱翊鈞沒想直接毀了東林堂。 因為他知道毀了一個東林堂,就還會有一個西林堂出現。 大明發展到現在,士大夫階層已經越來越壯大,文人數量激增。 因而,打著各種結社講學名義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交換的人會越來越多,熱衷于設講堂設文社已經不是一旨詔令就可以阻止,甚至若強行阻止反而會變成一種被下面官僚利用為打擊政敵的手段,比如污蔑不滿自己執政方式的一些文人有組織講學搞陰謀的行為。 所以,朱翊鈞干脆決定借雞生蛋,利用東林堂現在的影響力,把東林堂改造為傳播新禮傳播新思想的地方。 在朱翊鈞選擇這樣做的同時,官僚集團還在因為朝廷嚴打科場舞弊的事而奔走。 沒辦法。 科舉不能為他們控制的模式讓他們很難接受。 原戶部左侍郎王之垣因此直接找到了錦衣衛的張敬修,對張敬修說:“顧叔時他們托我帶話給緹帥,希望緹帥這里能手下留情,別再對科場舞弊的事查下去,這么查下去,斃命在緹帥手里的清流士子恐要超過紀綱了!” “這只能說明舞弊的清流士子實在是太多了。” “我可沒像紀綱一樣誣蔑誰,每一個被處置的都是證據確鑿。” 張敬修說道。 “他們知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