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即愿意神化朱翊鈞,將朱翊鈞比為堯舜再世,比為千古難見乃至無所不知的圣君。 這不是朱翊鈞自己能阻止的,是許多人主動這樣選擇的。 一是因為人都有惰性,不愿意思考,更愿意承認一個人特別聰明和厲害,進而依賴一個人,這樣自己就能安心的混日子。 所以,人們總是喜歡造英雄,尤其是造無所不能的英雄。 這事在朱翊鈞身上一樣,官民百姓在生活越來越富足后,也更愿意把朱翊鈞主動造就成一代圣主,進而讓自己更有理由的去享受安逸的生活,不去思危,而相信偉大的圣主會讓他們一切都好。 二是別有用心的人愿意通過神化與無限抬高朱翊鈞的地位來鞏固整個社會的等級體系,進而鞏固自己的利益,畢竟皇帝若是最圣明的圣主,既然代表著天意,那自己作為皇帝的心腹,豈不也代表著天意? 所以,饒是朱翊鈞借著張居正的名義要天下人從實際出發做事,依舊還是難以避免的被天下人理解成要遵循他的意志做事才意味著正確,而更深入人心的反而是“圣意即天意”,反而不是“實事求是”。 當然。 朱翊鈞知道這是難以避免的,他不可能指望短短十幾年就能讓民智大開到絕對不迷信權威。 他知道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他在將來慢慢糾正。 可能不只一代人,甚至可能需要一些教訓。 但無論如何,這個現象造成的問題還不凸顯,反而更利于他讓現在的大明走向更加鼎盛的時代。 要不然,拼音還有白話文、以及不獨尊儒術,不將科學技術貶為奇技淫巧反而對在科學技術方面獲得重大成就者予以封爵榮譽等事,只會遇到更大的阻礙,如今還能推行,就是因為他這個皇帝威望極大,很多人已經主動或被動接受圣意即天意的理念,而沒有提出多少異議。 不過,也不是沒有異議者和反對者。 還是有很多地主階級出身的人不愿意接受新禮。 因為新禮太把本國子民當人! 畢竟新禮是打著儒家圣人提倡“民為本”的名義,把庶民與士大夫視為同樣有人格尊嚴的赤子,且過于強調華夷之別,這讓很多習慣了傳統地主社會的地主不能當奴役漢人的奴隸主,或者如魯迅的說法,不能躺著只在嘴里念幾句仁義道德就可以肆意的吃漢人。 而傳統地主們即便想要做人上人都得進取,都得花費更大的代價,要么花更多的錢要么離開故土去外面殖民。 所以,還是有地主在反抗新禮。 不過,這次反抗的不是官僚士大夫,也不是藩王,而是土司楊應龍。 “楊應龍反了?” 萬歷十七年的年初,朱翊鈞剛過了一個好年,太監孫新就向他告知了這一情況。 抱歉,今天有事耽誤了,現在才更新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