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復古也好,編新也罷,陸王程朱,皆可共存!” “為何可以共存,申師傅已在昔日他主張朱王并存的奏疏里寫的明白,你們可以去看看?!? 朱翊鈞這天在王世貞正式換上司禮監秉筆太監的官服,戴上三山帽后,就對王世貞說起了自己對江南文教的看法。 朱翊鈞清除了一些不合自己意的糟粕,也表現了自己帝王的威權,接下來,他自然就要示一下恩,以鼓勵更多人參與文化事業了。 畢竟眼下蒸汽工業革命已經開啟,文化產業和服務產業將是吸收大量過剩人口就業的主要渠道。 朱翊鈞自然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真的要打壓文化產業。 所以,朱翊鈞也就對王世貞這么說了起來,且問道:“朕聽聞有個叫范欽的致仕官員在其浙江老家建了一藏書樓,名為天一閣,藏書頗豐,可有這回事?” 這時,大學士沈一貫在一旁言道:“回陛下,范老正是臣同鄉,他的確有一藏書樓名為天一閣,藏書的確頗豐?!? “朕是鼓勵天下人多集圖書的,使圖書事業更加發達的?!? “畢竟這是利于民智開啟的?!? “民要啟智,圖書很重要,傳朕旨意,為旌表范氏藏書之功,封范家家主為翰林院侍書官。” 朱翊鈞因為范家藏書頗豐,授予官職,算是示恩,也是讓范家可以因為獲得一官身,而更好地保護自家藏書,以及搜集藏書。 畢竟在官本位的大明,沒有官身,很多事其實都沒那么好做的。 當然,朱翊鈞這樣做更多的原因還是要興盛文教的意思。 正因為此,朱翊鈞可不滿足于只給天一閣的主人一個正九品翰林院閑官,他還打算做更多的事。 “朕還聽說,這天一閣的藏書,不準人進入翻閱,可是有這回事?” 因沈一貫說范欽是他同鄉,朱翊鈞接著便就又問起沈一貫來。 沈一貫回道:“回陛下,正有此事,天一閣管理嚴格,連其族中人都不能隨便進入。” 朱翊鈞聽后道:“雖說是他的家規如此,但圖書不示于人,開啟民智的價值就沒有了,那樣藏書的意義何在?” “再給范家去旨,讓他們進獻外面所沒有的珍本于朝廷,由朝廷組織人編寫抄錄,以增這類圖書存量,為避免珍本轉移途中出現差錯,可以進獻抄本,留原本在閣?!? 朱翊鈞說著又道:“另外,曉諭天下,為鼓勵天下士民進獻圖書,不拘內容,即便有不當之處,不會處置獻書者,凡獻書豐厚者,亦如天一閣例,可授官職,使其戴冠藏書?!? “遵旨!” 沈一貫見此,知道天子是真心要興盛文教,非是打壓文教產業的發展,便道:“啟奏陛下,臣以為,既然諭令天下藏書之家獻書于國,不如就此機會,再編大典!蓋因《永樂大典》和陛下昔日下旨籌備的續編《永樂大典》,并不便于通查,不如再編一類書,當名為《萬歷大典》,何況值此國大民驕之盛世,正是修書以彰文治之世?!? “有理!” “那便下旨籌備此項工程,廣募才華卓越者之人,參與纂修?!? “也省得天下文人們太閑,除了傷春悲秋,竟不能社稷蒼生做些事?!? 朱翊鈞答應了沈一貫的請求。 現在的大明的確不差錢,更不缺文人,還不缺各類新出的書籍,故而正適合做這樣的工程。 大搞基建、促進就業、利于國家長治久安,不僅僅是指交通、水利這些工程才算基建。 文化上,組織大量文人對中華文明繼續大的輯錄與整理,以達到保存與發揚相關文明基因的目的,也算得上是基建工程的。 但朱翊鈞不滿足于此。 他大興文教還有要開啟民智的意思。 所以,朱翊鈞這時就繼續說道: “在令天下人廣獻圖書后,用來編《萬歷大典》還不夠,還要在各省各府州縣增設公共圖書館,以及兩京也要設國家圖書館,將天下各類書籍抄錄刻印出多套來,存放在各大公共圖書館,供天下士民查閱;凡本族納稅良戶皆可憑戶帖進入這樣的圖書館,以利民眾看到更多的書籍。”(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