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張蘊生道了謝,就把一道折子遞了來: “這是在下替東翁打聽到的本縣鄉宦賢達名錄,以及最近幾屆鄉試會試中,本鄉中第情況,與各鄉宦在最近幾屆鄉試會試中第情況,以作東翁參考,而好護得東翁能夠盡快升遷要職?!? “張老緣何先讓我看這個,而不是看縣里的錢糧與人丁情況?” 太子聽他這么說后,也就問起他來。 張蘊生聽太子這么說后,也沒有嘲笑太子年輕不通的意思,而是謹守師爺行規,很耐心地解釋說: “只要東翁照顧好本縣如今最顯赫的幾家鄉宦和即將顯赫起來的鄉宦,就能盡快升遷要職,錢糧與人丁情況怎么樣,虧空還是盈余,其實都不重要!” 太子聽后,沒有多問,只道:“那就給我吧,張老辛苦。” “是!” 張蘊生諂笑著把折子遞給了太子,然后就松了一口氣,自思這位東翁不但舍得給錢,也挺上道,有希望能成為自己的長期雇主,而自己或許能一路陪他到六科廊、按察司、布政司、都察院、六部乃至內閣。 在張蘊生對未來進行美好展望時,太子則看著鄉宦名單,心中煩悶的很,暗道:“休寧鄉宦也太多了!” 而太子在看完這些名單后,就又問著張蘊生:“以張老看,除了知道這些人,眼下本縣當做什么?” “東翁是貴府第一個進士,父輩祖輩皆是庶民,不宜折騰,只要鄉宦們沒來請東翁做什么,東翁且以帶鄉紳賢達游古跡、祭祀祈雨、乃至為勸學為妥?!? “當然,東翁如果覺得這些累,也可以不做,只以無為而治之名,待在后院袖手談經論書或者下棋也可?!? “總之,就是要等,以無為等有為?!? 張蘊生笑著回道。 太子聽后點了點頭,道:“我能去架閣庫看看嗎?” 架閣庫是明朝縣衙存放一縣戶籍田冊以及財政情況的地方,屬于一縣管理地方的命門。 所以,太子自然想去看看這里。 張蘊生聽后忙一臉警惕地問道:“東翁去架閣庫看什么?” “就是隨便看看!知道一下本縣情況,這樣若有巡按等來查問時,也好應答?!? 太子說道。 張蘊生道:“這個東翁請放心,上官來訪,必先發牌票,如果不發牌面,必有言官劾其滋擾地方,所以等到上官來訪的牌票到了時,東翁再準備也不遲?!? “何況,到那時或許要準備的,倒也不是被上司查問架閣庫和刑獄情況,而是銀元或者別的能讓上官開心的東西?!? “是嗎?” “如果不是張老提醒,本縣倒也不知道。” 太子訕笑著回了一句,隨后就道:“那就去憑吊古跡吧,游山玩水一番,但不讓鄉宦一起去能行嗎?” “那自然不行!” “一則短了財路,二則斷了官路。” “具體而言,鄉宦們一起去會請東翁留下憑吊墨寶而高價買走的,這是財路。” “鄉宦也會相贊東翁是來察問民情,而不是下鄉擾民,不務正業,這是官路。” 張蘊生忙回答道。 太子點了點頭:“行吧!” 一時,太子在與休寧縣幾位鄉宦士紳憑吊休寧縣境內的古跡時,就看見休寧縣的確人煙輻輳,尤其是許多市鎮更是多得摩肩接踵。 做過社會調查的太子乍眼一看,就知道休寧縣的實際人口肯定比他之前在戶部看到的黃冊所載人口數目要多好幾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