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戚繼光的離開,和接下來戶部尚書潘季馴等公卿被彈劾罷職,讓天下士民松了一口氣,知道這是天子在表達一種態度,而意味著嚴查私自采礦的事總算是要告一段落。 各級官員也聞弦歌而知雅意,漸漸的停止了嚴查私自采礦的動作,也不再誣人清白,隨意指他人為礦賊,甚至還開始主動招撫因被指為礦賊而落草為寇的民眾。 天下開始有些喪亂的人心漸漸恢復了寧靜。 但山東的一些官民們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山東撫按卻要清查人口,且要重新編造黃冊。 許多一些官民因此十分不滿! 當然。 這里的民不是指普通的民眾,而是那些本想靠著隱匿人口吃著人利的富民,如各里甲的里長甲首,還有頗有資產而可以靠隱匿人口多蓄奴的富民。 因為人口隱匿對他們有利,所以這些民會對清查人口的政令感到不滿。 而一些官員不滿則是因為他們無法再通過幫著里長甲首這些人隱匿人口而獲得好處。 但這些官民不滿也不能再把撫按等官怎么樣。 因為他們的實力還是比不上許多鄉宦大族的,何況,他們還得山東官衙里有差事,也不能得罪撫按。 所以,不滿歸不滿,張文熙和太子推行的人口清查與重編黃冊之事,他們還是要去執行。 但仍然有貪欲難遏或者心存僥幸的官民仍舊開始隱匿人口,甚至還有大膽的,干脆借著這次的事進一步斂財。 按制。 大明的黃冊是每十年重新編造一次,且制造黃冊的成本由民眾自己承擔。 即一甲的百姓要編造自己這一甲的黃冊,需要承擔制造黃冊的成本。 也就是說,專門用來造黃冊的高檔紙張以及粘合劑和筆墨都需要民眾自己承擔。 這是朱元璋制定黃冊制度時,為了節省編造黃冊時產生的行政成本而想出的法子。 但這個法子卻造成很多民眾對編造黃冊即登記上戶不積極,要么以次充好,要么干脆拖延不交,使得黃冊沒幾年就毀壞,或者好些年都交不上來,以致于大明中央朝廷越到后面就越發無法清除自己治下到底新增了多少人口,亡故了多少人口,誰家有幾口人乃至有多少奴仆家丁。 而這一世。 朱翊鈞為避免地方百姓因為不愿意承擔編造黃冊的成本而不需要造黃冊,再加上國家收入早已大幅度提高,便在萬歷十五年下旨,表示萬歷十六年后,編造黃冊的成本就由朝廷承擔。 每到編造黃冊之年,戶部出銀,給各布政司都司發編造黃冊之銀元,按每里一兩銀元的成本發,同時為防止地方官吏要求各里甲編造黃冊時只能到指定地方購買編造黃冊的材料,而借機斂財,使編造黃冊時所用的材料價格貴不說而質量卻很差,要求各級官衙不得壟斷黃冊材料的采購。 但是,因為隱匿人口對地方官民本就是有利,而只對國家不利的事,所以基層官民對編造黃冊依舊不積極,仍然存在著嚴重的隱匿人口的情況。 所以,這也就導致太子和山東巡撫張文熙需要再次嚴格編造黃冊的制度。 同時,仍舊有官民在編造黃冊時,用一些看上去是編造黃冊的正經材料,實際上用的卻是看上去一樣實際上更易腐爛的材料。 這樣一來,雖然一里甲的黃冊所登記的戶口等信息是真實的,但沒幾年黃冊就自己腐爛了,而導致該里甲的戶口情況相當于并沒有被登記。 太子在率一干軍籍士子在駁查時就發現了這一問題,而對此下令將涉嫌這樣做的官民皆抓捕了起來,且該砍頭的就砍頭,該流放的就流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