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其實在這首歌曲中,并不全都充滿了孤寂與喪,雖然不可否認歌中的孤寂之感,但是在海底的最深處“那里有你”,也有最真實的自己。 《海底》也真的就如歌曲名字一般,帶聽者沉入到海底中,循著最初的那一縷散落的月光,我們沉潛到海底,穿過孤寂,找尋自己,渴望追尋著這一縷月光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 海底里雖深不可見但有那一縷柔柔月光,海底雖孤寂卻也依舊抵擋不了我們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就在大家還在熱議和解讀這首歌曲的時候,由李夏和葉琳合唱的另一個版本的《海底》悄然在五大音樂平臺上線。 這個版本的《海底》對曲風和歌詞都進行了改動,曲風較原版要明顯歡快很多,配上葉琳的嗓音,整體高亢激昂,充滿正能量,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元氣感。 “散落的月光穿過了云,凝望人群。” “我們孤獨的心,有時候像海底。” “悲傷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感同身受。” “眼淚沒有聲音,但我想抱緊你。” “你是重要的存在,是某人的星星。” “當你孤身獨行,當你說被愛不過是僥幸。” “孩子請你別忘記,曾有溫柔的聲音呼喚你的姓名。” “你問我路會通往哪里,路通往我等你。” 李夏的這一段說唱更是點睛之筆,像大悲咒,給帶給人一種佛光普照的救贖感,指引你從窒息的海底緩緩走出,迎著遠處天邊的光亮。 大膽走去,莫回頭,忘卻過去的是是非非,生命的意義在于你不停前進的遠方。 歌詞的部分改動,更是將整首歌最初詮釋的內容和意義做了顛覆,從人間的冰冷到世間的美好,從對人間的絕望變成對世事萬物的留戀和期盼。 很多人都覺得李夏和葉琳合唱版的《海底》是李夏獨唱版的救贖和升華。 兩首歌曲對比,網上的熱議更加熱烈—— “李夏獨唱的是:就這樣吧,掉落深淵也無所謂。充滿了對世界的厭棄。而兩人合唱的是:不,哪怕只有一分希望也要抓住它。對世界的不認輸,都還來得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