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一旁的李斯,馮去疾幾人,雖滿心疑惑,卻迅速道:「陛下圣命!」 對王賁的舉動,幾人都有著不解,在揣摩王賁的意思。 「治粟內史府府令,太仆令二職,諸公可有合適人選?」 卻是嬴城,并未停頓,今日議事,主要是處理始皇帝入葬時發生的爛攤子。 治粟內史府,太仆令均是極其重要的職位,容不得半分輕率處置。 「陛下,治粟內史府府令,老臣倒是有舉薦。」馮去疾在此時,也不再謙讓,非常干脆利落的道:「東方道巡路使,許峰!」 「許峰,南陽許氏出身,昭襄王五十一年,楚燕合縱攻秦,秦攻周而破合縱,俘虜周赧王回咸陽,同時攜卷十萬戶百姓入關,其中,便有南陽許氏,三川張氏等諸大族?!? 「而南陽許氏,本為魯國貴族,居于碭郡泗川一帶,后楚國滅魯,許氏歸楚,考烈王因忌憚許氏,遂拆遷許氏于,魯許一分為三,魯許,楚許,南陽許,至今,以南陽許氏稱魯許?!? 「這其中考究,楚考烈王滅魯后,魯許中農家領袖,魯許氏族長許方因念魯頃公之舊被遷南陽,許遷降楚尊初而被遷鉅陽,許真自領一脈居至此魯地?!? 「其中,南陽許氏剛遷徙至南陽,便被昭襄王破楚國合縱縱兵攻南陽,許方降秦,攜南陽許氏入關為秦人,許方亦被昭襄王委以重任,治丹地?!? 「而這許峰,便是許方嫡長子,于始皇二年,由許方舉薦任治粟內史吏員,經呂不韋賞識任巴中縣縣丞,其在巴中治理妥善,又任培關縣縣令,漢中郡丞?!? 「先皇掌秦國大權后,擢升許峰為漢中郡郡守,先皇平定濟北后,調許峰前往濟北治理濟北郡,先皇二十八年,調許峰回都君前聽任,至八月,任東方道巡路使至今?!? 馮去疾說著,微微一頓繼續道:「陛下,老臣斟酌許久,許峰為治粟內史府府令的不二人選?!? 嬴城沒有直接準允,而是目光搜尋的看向了李斯,蒙毅,嬴天幾人,乃至于王賁也看了一眼。 王賁似乎完全不鳥他。 蒙毅低著頭。 而李斯,看了看馮去疾,似乎要說什么,卻又止住的轉念道:「馮公此次倒也中正公允?!? 「陛下,老臣認為,這許峰倒也合適!」 李斯似乎覺得他為什么不反對,補充道:「陛下有所不知,這許峰乃是魯農領袖許行之后?!? 「若要追究甚遠,許行所創農學乃是滕農之學,被滕國,宋國一些地方所用,但始終不得為國學,后得魯湣公召見用許行所創農學,在魯頃公之手發揚光大,成為國學,故稱魯農學?!? 「而這,與馮公所學齊農略有不同,齊農受儒學「君子遠庖廚」的影響,主「勸農桑,以足衣食」,其根本之學在于「學農有成的賢者,勸導百姓從事農桑,豐益衣食。」」 「而許行所主張「賢者與民并耕而食」,其根本之學在于「學農有成的賢者帶領百姓從事農桑,先種粟而后食,百姓爭相從之,」,尤其反對不勞而食者?!? 「而這,也有聞名的孟陳之爭,孟子***于滕,與許行之徒陳相,展開了聞名的農儒之辨,自然,隨著魯國被滅,魯農自然無法與齊農相抗。」 「而魯農,雖有所長,但其反對的不勞而食,太過偏執,上到君王下到百姓皆要先勞后食,自然不會被君王采納。」 「而今我秦國所用之農學,也是自齊農之學的勸導百姓從事農桑之事,而非魯農之 學的賢者與民并耕而食?!? 「雖如此,魯農之學并未斷絕,其中由南陽許氏和東郡陳氏繼承,南陽許氏在農學地位雖不比齊農,卻也影響不小,在農家之中有不少支持者?!? 「這其中,許峰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凡其歷任治理之所,必先做一件事,以身作則,選良田十畝,召集所治百姓觀其耕作,并與鋤草,修渠,驅蟲,收成之時召百姓繼觀,待到百姓見到其所收獲之糧豐滿,便紛紛敬服而爭相從之。」 「濟北郡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我大秦糧倉之一,許峰功不可沒,其學雖不能成為農學正統,但取其精華,卻也是治地良策。」 說著,李斯毫不避諱的馮去疾的笑道:「而這,必然要涉及到農學正統之爭?!? 說到這里,李斯便不再繼續往下說。 懂的都懂,而他也是出于避免二世帝猜疑,將原委講清楚,至于結果,他是相信二世帝絕非愚笨之君。 嬴城微微沉思,沒有任何的猶豫,直接道:「召東方道巡路使許峰入都。」 李斯就差掰開明說了,他自然沒有什么考量的。 這許峰,準確來說,是馮去疾在朝堂之上的敵人,而且還是生死大敵。 馮去疾如今掌握著以齊農主張為治國理念的農家,而許峰掌握著以魯農為治國理念的農家。 無論是齊農還是魯農,均為農家的一支派系,如儒家八派一樣,乃是治國理念上的差別。 除非,和淳于越一樣,秦國只任用孫氏之儒,并給予淳于越最大的權力來吞并其他儒家派系,才能夠形成統一的儒家。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秦國朝堂一致認為,儒家除了孫氏之儒,其他一無用處。 這無論其他派系主張的正確性,只論與秦國的契合程度。 然而。 農家的問題正是因為,齊農之學為主流農學,乃是御民之術,賢者勸農桑,但賢者卻要指揮百姓去耕耘,這是成為官員之后的權力。 而魯農之學雖不能成為農學主流,但同樣在秦國的認可之中,其根本是在于,魯農主張可以成為治國之策。 于是,便有了許峰這樣的人一步步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