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議事。 仿佛有數不完的議事。 江東之亂很快在太尉府內便商定完畢。 主要做出了十條決議。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關糧草運送。 御前將軍王離,如今的破燕營統將,率三營兵馬,一萬余將士,清除武關道之上的潛在威脅,并沿途設防。 從蘭池倉調三十萬石糧草沿武關道南下,并在沿途從南陽,南郡各調十萬石糧草入故障,為蒙家軍后背糧草供應之地,但是,糧草不入會稽郡,以防糧草發生意外。 同時,任命廬江郡駐守營都將郭方暫領廬江防務,故障郡由故障郡郡守蒙烈贊領故障防務。 同時,嚴令嬴榮祿率領蒼梧營撤出河東戰場,半個月內必須趕回蒼梧,鎮守蒼梧,否則軍法從事。 同時,太尉府,黑龍衛,鎮撫司再次派遣令使,通知前往蒼梧,廬江,閩中三地傳令南征軍的傳令官,進入南嶺,對屠睢,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而在太尉府議事再三權衡之下,還是再次傳詔西南四郡郡守,保證南征軍的糧草供應,不得延誤。 同時,命令碭郡駐守將郭懷義,在南陽整頓碭郡兵馬后,與李由所率領的三川營匯合,進入泗川郡平亂。 就這樣。 朝廷再一次的寧靜了下來。 嬴城終究還是沒有同意李賢的建議,在這個時候迎娶王氏女。 年齡太小,年齡真的太小。 然而。 這也并非沒有其他舉國同慶的喜事。 當初,夏禹制鼎,以冀鼎、兗鼎、青鼎、徐鼎、揚鼎、荊鼎、豫鼎、梁鼎、雍鼎九鼎,九州鼎定鼎天下,繪制九州堪輿圖于九州鼎之上。 自此,天下分九州,九州為一國,九鼎自此也成為了一個國家的象征。 自此之后,鼎也成為了身份的象征。 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諸侯用七鼎,而天子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 鼎,成為了政權的象征,也成為了地位的象征,更成為了身份傳承的象征。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后、殷、周之相受也。 而自周后,九鼎中八鼎被請入了雍城祖地,但在運送過程中豫州鼎掉入了泗水,從此九鼎失一,反秦之人常以此言秦非天下正統,為上天之警示。 更因此,流傳各種各樣的傳言。 豫州鼎已經遺失,想要打撈需要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而且不一定能找到。 不過。 雖無法集齊九鼎,人祖鼎卻已經鑄造的差不多了。 分氏族的提議自從通過之后。 人祖鼎便開始著手鑄造。 人祖鼎,萬家秦鼎,上刻天下氏族姓氏,以鼎為尊,為天下氏族共尊祭拜,為天下氏族的始祖鼎,受天下香火共同祭拜。 鑄鼎其實很簡單,只不過,什么樣的姓氏能刻在人祖鼎上面,什么樣的家族又能獨有一鼎,什么樣的姓氏又要分鼎。 這是需要深究與考究了,必須捋清楚天下姓氏的源頭,也必須分清楚各姓氏之間的聯系。 也因此。 即便是人祖鼎鑄造完成之后,上面也是光禿四壁,沒有刻錄任何的內容。 因為這,需要天下士族前來商定。 現在立人祖鼎,時機并不成熟,因為需要在人祖鼎上面刻錄姓氏名錄。 但是。 既然天下需要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人祖鼎,剛好合適。 「奉先皇遺命,朕鑄人祖鼎,分氏立祖,共刻萬家秦鼎,上刻 天下氏族姓氏,追尋氏族之始,以識天下氏族之別,以令天下氏族共尊,立宗祠,分姓氏,受天下香火共同祭拜。 倡天下子子孫孫無窮盡,倡天下子民共一宗一族,倡天下百姓共一家,自朕及下,奉為華夏族,自朕及下人,奉為炎黃秦人!」 「入鼎文氏,方為華夏子孫,方為炎黃子孫,不入鼎文者,非我華夏族人,非我炎黃秦人,望天下黎民周知。」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