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引薦-《李逵的逆襲之路》
第(2/3)頁
第一日,順利考完。
第二日的考場移步北校場,這也是大宋拱衛京城的四大禁軍的訓練場,演武場,最大可容納上萬人的軍陣演武。校場規模很大,還有兵營,糧倉,庫房,一應俱全。點將臺上,韓德勤出現在了眾舉子面前。朗聲道:“今日考核,武器,騎射。”
“各舉子自行選擇,考官錄入,錄入無錯,進行考核!”
“鑌鐵斬金刀。”
“你個瓜娃,樸刀就樸刀,還說啥個鑌鐵斬金刀,考核用制式樸刀,重15斤,自己的武器不能用。下一個。”
“點睛亮銀槍。”
“鐵槍一桿,去領。考核用的分兩種,演武招式的有槍頭,比試用的沒有槍頭,別選錯了。”
“紫金八面錘。”
“錘子一對,自己選合意的,別選大的。雖然大的錘子很有氣勢,但不見得適合你。下一個。”
……
能參加武舉的考生,多半家里不缺錢。不少都是將門之后,都有一件讓他們很得意的武器,失去了自己擅用的武器,感覺武力值立馬下降了一半。這樣的舉子還算是好的,更多的是連鎧甲,戰馬,弓箭都配備齊全的舉子,聽聞這個噩耗,臉上的傲氣頓時垮了下來。
其他還好,騎術沒有馬的配合,真的讓人很絕望。
唯一可以使用自己帶來武器的是弓。
但必須要比制式的半石弓以上的拉力,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要求。
其實弓箭已經快被宋人給玩壞了,朝廷有意將弓箭作為全民訓練來推廣。就連讀書人,士子,都需要練習弓箭,書院里也有課程需要學習。各地的弓社,幾乎遍布整個大宋的縣一級的行政區。私有弓的數量非常龐大。
唯獨弩是民間禁止的武器,不能流入民間。
在場的舉子哀鴻一片,但武備主考韓德勤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舉子的反應。大宋缺將嗎?
不缺。
既然不缺,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武舉對大宋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象征上的意義,給予出身普通的武人,有晉升的機會,僅此而已。
弓箭比試第一個進行。
這也是按照往年的順序而來。
“十箭上靶,過關。”
“九箭上靶,待定。”
“八箭上靶,淘汰。”
“大人,給學生一個機會,給學生一個機會!”
“拉出去!”
……
三十米靶,對于李云來說非常簡單,而且還都是固定靶,連移動靶都沒有。他射完半壺箭之后,獲得了晉級。解千解萬也是如此。
只是到騎術的時候,有點麻煩。
李云選的馬很不安份,好在他從懷里摸出個水嫩的蘿卜,饞嘴的戰馬瞪著萌萌的眼睛,似乎要笑出聲來了。之后的上馬,縱馬狂奔,都極為順利。有些舉子看到李云竟然還有如此小動作,頓時懊悔不已,早知道,自己也準備些吃的好賄賂一下戰馬。
兩輪過后,第二天最后一輪是招式。
李云選的是樸刀,解千是鐵槍,解千對錘。
這時候,考場中已經有陸續被淘汰的舉子,垂頭喪氣地離開了考場。最終進入比武環節的舉子,一般都是在一百多人。
雖說武舉并非好出路,這是相對于省試殿試來說的。誰都想要中個文進士,自然看不上武進士。但問題是,要是能考中文進士,誰來武舉的考場?連武舉都被殘酷淘汰,給他們的選擇就不多了。
要么做個鄉下地主,要么成為商人。
李云掂量著手中的鐵木刀,重量要比自己善用的樸刀輕了一半左右。但對他來說,輕有輕便的招數,重有勢大力沉的氣場。
“京東東路沂州沂水縣舉子李云,出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