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想當國師嗎?-《李逵的逆襲之路》
第(2/3)頁
可運氣不好,兩個衛兵都不會漢話。
一口濃郁的羌語,讓李逵聽地直皺眉。不耐煩之際,對魯達道:“都殺了,免得讓他們回去報信。”
當他面對兩個和尚的時候,對方驚恐莫名地盯著不遠處魯達刀起刀落,然后又是刀起刀落。嚇得猛然哆嗦起來,爭先恐后道:“大王,我會宋國官話!”
“大王,我的官話更好。”
一口西夏的土味漢話,還敢說自己官話好?好在李逵不嫌棄,對兩人道:“你們知道往哪里走才能走出沙漠吧?”
倆和尚急忙點頭。
他們怕一言不合,李逵再動殺心。
這倒不是李逵殘忍,而是語言不通,留著也不能成為向導。還要浪費水,浪費精力去看管,豈不是麻煩。再說了,西夏軍人的手上,哪個沒有宋人的血?自從李元昊之后,宋國和西夏已經成了血仇,雙方毫無顧忌的大戰,數百萬人的死亡,這份仇恨落在每一個普通的西夏和大宋人身上,都難以化解。
李逵瞇著眼,看向兩個乖地有點過分的和尚,道:“我要知道國師他會怎么離開沙兒海,他會走那條路。同時,我還要知道如何走出沙兒海的路線,繪制成輿圖。你們要將知道的所有一字一句的說下來,要是能夠畫出輿圖,我會留下你們的性命。等到走出沙兒海,就會放走你們。”
“我先說!”
“我先說!”
不得不說,寺院是個很培養人的地方。在文盲率高的驚人的西夏,在寺院里,目不識丁的和尚幾乎很少見。
這個原因很多,比如說和尚太閑了,和尚需要會念經,會看經書等等。
不用勞作,不用為生活奔波,更讓和尚們擁有大量的時間用來學習。識字,認字,僅僅是基礎。李逵知道,很多大宋的寺廟之中的和尚不少都會一門外語——梵語。
和尚們會漢字,會漢話,同時能聽說讀寫,也不會他讓人驚訝。
李逵不得不說,他抓和尚的手段太高明了。畢竟按魯達的心思,向導最好是跑在隊伍最前面的人,而國師穿過沙漠的隊伍之中,跑在最前面的是衛兵。
可問題來了,護國寺的衛兵大部分都是部落人,李逵很懷疑他們會說漢話。而李逵自己只能說兩句最簡單的黨項話,還是現學現賣,在宥州城的覺明寺中學來的呢。而黨項人說的是羌語,這真不能當成方言來聽,從發音到吟唱,都已經跑到了外語的范疇。更要命的是,羌人沒有文字。
這也是李元昊在建立西夏之后,就命令野利仁榮效仿漢子創造黨項文字。
但黨項文字,呵呵。
和遼國的文字一樣,大部分時候都當成了擺設。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因為不管黨項人為主的西夏,還是契丹人為主的遼國。技術和文化都掌握在這兩個國家內的漢人手中。漢人……肯定不會去學那種臃腫的,丑陋的,堆砌起來的古怪文字。最后,妥協的肯定是被漢人當成文盲的統治者。
沒辦法,誰讓他們國家都建立了,連文字都沒有呢?
沒有文字,就沒有歷史;沒有文字就談不上技術的傳承;沒有文字,連自己的祖宗是誰都不知道。
就像是西夏的開國皇帝李元昊,黨項部落之前也被稱為拓跋部落,李元昊就固執的認為自己是鮮卑族,因為鮮卑族的皇族,就姓拓跋,北魏之后這是一個很高貴的姓氏。可問題是,黨項羌發源于青海湖周邊的青塘古城。而鮮卑族呢?來自于蒙古。這兩個地方,差三五千里地呢?
這就是沒文化的結果,連祖宗都認錯了。
當然,亂認祖宗也不是羌人的專利,漢人也這么做。
只是操作起來更高端,有個體面的叫法——修族譜。
比如說李世民認老子李冉為祖宗,后來的朱元璋認朱熹為祖宗。這是操作的手法不一樣而已。
李元昊覺得,拓跋這個姓氏很牛逼,老子要認祖歸宗。
漢人呢?李世民也好,朱元璋也罷,都發現族譜里沒有一個牛逼的祖宗,不行,得拉幾個牛逼的祖宗充門面。其實都沒有大區別。
再說李逵,和尚有兩個,一起說肯定是不行的,容易串供。
李逵讓魯達將其中一個和尚帶走,留下一個,讓他說出路線,并畫下了輿圖。
等會兒,換一個繼續。
然后兩份圖紙合起來,如果偏差不大,那么就應該都說了真話。
可惜,第一次合起來的圖紙牛頭不對馬嘴,李逵扔下圖紙,白瞎了他還鄭重其事地用筆畫了下來。陰惻惻道:“我可以再給你們一次機會,但是……欺騙我的代價,必須要懲罰。”
說完,兩個和尚都被砍下了一根手指,疼的他們在地上打滾。
李逵沉著臉道:“第二次要是還錯了,你們之中任何一個人騙我,就砍手。第三次,就腦袋落地。
”
很好用的辦法。
可惜,讓李逵傻眼的是,第二次,兩人說的還是對不起來。
別說李逵了,就連魯達額頭都冒出了冷汗。他們不會被困死在沙漠里吧?
魯達別的不怕,就怕自己像是干涸的河床上,被曬干的魚干。一想到,自己會變成硬邦邦的魚干,就讓他后怕不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