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李大善人-《李逵的逆襲之路》
第(2/3)頁
孫掌柜愣了愣,隨即讓隨從將樣品帶了出來。孫掌柜是耀州當地窯之中的領軍人物,曾經他家的窯廠還做過貢品,成為西北第一家御窯廠。他家的窯日夜不熄火,光窯工就數百人。但瓷器這種器物,中端和低端的瓷器都買不上高價,只有精品才能賣上高價。主要是因為一來不方便運輸,二來,耀州的窯口能在永興軍路稱王稱霸,那是因為耀州這個地方從唐朝就是關中著名的瓷器生產地。而隨著大宋將都城定在東京汴梁之后,遠離京城的耀州窯被越來越冷落。
在如今的北宋,耀州窯的高端瓷快連函谷關都走不出去了。
中原的瓷器窯口要比耀州窯的出產更精美,而且距離大宋最重要的消費城池近。而精品,甚至極品的貢瓷,加上幾年來汝窯和鈞窯發展迅猛,越來越受到士大夫的追捧,耀州窯的訂單近乎在京城絕跡。長此以往,耀州窯六大名窯的地位就不保,精品瓷器的銷量越來越少。
如今的耀州部分窯口,只能靠著普通的百姓日常器皿勉強給人一種生意紅紅火火的假象,實際上已經淪落為掙辛苦錢的地步。即便是福建、浙江的瓷窯,也因為海貿的關系,要比耀州窯的日子好過很多。
因為常年失高端市場的孫掌柜,一聽說李逵,將雪花鹽賣出天價的李逵,頓時就動了心思。
帶上最一流的工匠,將李逵送來的圖紙吃透之后,不停的優化,然后連夜趕制,終于第一批制作出來的油燈趕上了火油售賣的前夕。
他為什么會對李逵如此重視?
因為李逵當初的極品雪花鹽用的鹽罐是汝窯。
那種看一眼鹽罐就會感覺很貴恨上檔次的樣子。
他甚至期待,只要搭上了李逵這條線,他的油燈也能賣出天價。所以,他這一批帶來的油燈,工藝上精益求精,一個個都是他窯廠最好工匠的最好手藝制作出來的精品。
“大人,你看這個黑白釉的油燈,別的不敢夸,就黑白釉的瓷器,在大宋,耀州說第一,沒人敢說第二。我們玉華宮窯廠,可是耀州當地給大內進貢的窯廠,自然就是天下第一。”孫掌柜吹噓自家的窯廠簡直就是不遺余力,當然天下第一的名頭肯定是自封的。
“磁州窯也不錯,好像去年宮里頭采購了一匹磁州窯。我在秘書省就見過不少,磁州窯的水盂,筆洗,梅瓶,其黑釉留白給人印象深刻。”李逵認為孫掌柜是在吹牛,有道是打人不打臉,孫掌柜湊上來就被李逵拆穿了底細,頓時有點下不來臺。
“孫掌柜,這下露相了吧?都是知根知底的人,就不用哪些蒙外行的手段了。”邊上的郝隨雖說已經離開了皇宮,但是宮廷采買,對他來說熟門熟路。他也打著小算盤,想將油燈送去皇宮。
耀州窯和磁州窯,雖然一個西北,一個在河北。但是在瓷器的精美程度上,磁州窯更注重精品的制作。在大宋,磁州窯的口碑更好。
當然,耀州窯也不差。
可惜,耀州窯自從神宗皇帝之后,就再也拿不到宮中貢品的訂單了,至今已經足足快十五年了。沒有了貢瓷的名頭,即便耀州窯中的龍頭老大,玉華宮窯廠也開始沒落了起來。御窯廠的名頭,也只能在當地喊兩句,要是去了中原,同行能講不屑的口水吐他臉上。
孫掌柜尷尬地訕笑了起來,自家知道自家事。耀州窯在精品上,已經不如磁州窯。更無法和禹州的鈞瓷、汝州的汝窯相提并論。但要是在西北,耀州窯號稱第一,一點問題都沒有。他來,主要是為了巴結李逵,琢磨著要是運氣好,能夠將耀州窯再一次帶去東京汴梁的皇宮,成為貢品,恢復御窯廠的名頭。
如果有了御窯廠的名頭,耀州窯的精品瓷器就能在中原賣上高價了。
“大人請看,此器造型古樸雅致,卻給人以渾厚感。而青柚的色彩,我們加上了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圖案。當然了,相比當年大人售賣的雪花鹽的寶罐,還有略顯不足。但就這批油燈的質量和品相,我等以為京城富足人家用起來有面子,權貴也不會嫌棄……”
“等等,你做這么好,這油燈賣什么價?”
李逵認為孫掌柜有點舍本逐末了,當初雪花鹽那是為了蒙人……不對,是為了給予足夠的消費滿足感。
再說了,雪花鹽本來就是小眾的商品,只有權貴土財能天天吃得起。這也是為什么雪花鹽的罐子會在東京汴梁的任何一個普通人家內找到。但要是打開鹽罐機會發現,里面存放的根本就不是什么雪花鹽,而是價格相差幾十倍的海鹽。
不得不說,雪花鹽的鹽罐,成了東京汴梁,乃至整個大宋百姓裝自家日子蒸蒸日上的道具。根本就失去了它本來的作用。
當然,汝窯的鹽罐,甭管里面放什么,看著就價值不菲的高端,讓人忍不住想要買下來。
這也是當初和曹家合作之后,曹家人運作的手段。一開始,雪花鹽的包裝,就鹽罐這一層,根本就無法和汝窯相提并論。
孫掌柜很尷尬,李逵的做派,根本就不像是大宋官員的日常,連吹響吹捧的路數都省了。著實讓人難以防備。
好在他不氣餒,他得到過雪花鹽罐子的采購價,一貫一個。
一貫錢一個罐子,雪花鹽每年的銷量近幾十萬個,歹命啊!這等賺錢的機會,他怎么就沒有趕上。
有道是舍不了孩子套不住狼,孫掌柜轉悠著眼珠子,然后一狠心一跺腳對李逵道:“大人不知是常用還急用?”
“急用,就采購一批而已。準備運送到東京汴梁,為了推廣火油的售賣,送出去一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