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你白來了-《明初:開局救了個公主》
第(1/3)頁
于是,他便對朱標說道:“你看,你認為的這些閑書,是不是受大眾歡迎?”
“那可不!”朱標聽了,理所當然地點點頭說道,“費腦子的書,有幾個人愛看?”
張一凡一聽,便再問他道:“那這么受歡迎的書中,如果說得都是忠臣良將的故事,那是不是百姓都會認可忠臣良將,并且以此作為榜樣,有意無意地學習他們?”
朱標原本的臉上,是帶著玩笑的笑容,可聽到這話,頓時意識到了什么,隨即表情嚴肅了起來,點點頭說道:“不錯,你說得有道理,好像這些閑書也未必就一定是沒用的!”
張一凡引著朱標去了管理員休息的后院,偏僻之地,坐了繼續聊天。
就聽他對朱標說道:“事實上,這種其實可以算是輿論的掌控。在不久的將來,肯定是文人更容易掌握輿論。到時候,他們向百姓說什么,那百姓聽到的就是什么。”
說著話的時候,看到朱標在認真聽著,張一凡就進一步解釋道:“就拿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來說吧,他當初推出的青苗法,其實和我這個錢莊有類似的功能,本意是好的。可是底下官員卻從中看到了賺錢的機會,就曲解了青苗法,他們告訴老百姓,這個青苗法是他們所講得那個青苗法,并不是王安石原本的那用意,如此以來,青苗法的執行,就歪曲了。這就是比較典型的輿論掌控的重要性!”
朱標是萬萬沒有想到,只是從閑書中竟然就引發出了這么大的話題,甚至都可能關系到國家安危這樣的高度。
并且,他也承認,王安石這個例子,確實能佐證張一凡的觀點。
于是,朱標立刻嚴肅了起來,仔細想了下之后問道:“那你在這方面,是有什么想法么?”
張一凡雖然肚子里早就有貨,但是,還是假裝思考了一下,然后才回答道:“我在想,這個輿論的控制,就必須掌握在朝廷的手中,掌握在父皇的手中。要不然,以后底下官員曲解朝廷用意,曲解父皇的用意,而百姓不知道,皇帝也不知道,就是他們欺下瞞上的最好土壤了!”
朱標聽了,嚴肅地點點頭,認真地聽著。
“而老百姓獲取消息的渠道,從目前來說,因為他們不識字,所以只能聽識字的怎么說。識字的說對說錯,關系就很大了。如果他們都識字了,那么識字的人就沒法歪曲朝廷真實用意。等到所有人都識字的話,就如同這些閑書一樣,輿論控制的地方就會轉移。有可能是受歡迎的書,戲曲、評書等等。其實,還有宗教也是,當初黃河石人一只眼的那種,同樣是一種……”
朱標真得沒想到,這輿論控制,竟然是這么復雜,以前不注意的細節,都有可能是輿論控制的一種。
要是朱元璋在的話,估計會比朱標更深刻地認識到輿論控制的重要性。
此時,朱標聽著張一凡侃侃而談。等張一凡好不容易說完之后,他沉吟片刻之后,便看著張一凡說道:“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讓大明百姓盡量都識字,如此,方能保證百姓不被那些官吏愚弄?”
張一凡聽了,點點頭。
古代的讀書識字,其實是壟斷的。那些讀書人,不希望有更多的讀書人出現。
最早的時候,是豪門世家的專利,士族的專利,普通人家,根本不可能讀得起書。
所謂的寒門,其實也是相對于豪門世家來說的,根本不是普通老百姓。
到了隋唐開始采用科舉制,這個情況才開始慢慢改變。但是,讀書依舊是和普通人家沒有關系。
哪怕到了大明王朝科舉制成為唯一的時候,真正老百姓讀書的,也還是很少。說洪承疇年幼家貧讀不起書,只能旁聽私塾被老師賞識,可誰又知道,洪承疇他爹是庠生,他爺爺是貢生。
華夏的老百姓真正能讀書,還是要等后世開始普及義務制教育時才算。
張一凡在香山縣實現的,有點類似義務制教育,但是不強制,以利誘之。
此時,他借著這個機會,給朱標這個未來的皇帝科普下全民教育的好處,同時也是說給老丈人聽的。要是有可能,就希望老朱同學能在他社學的政策上再進一步,就能惠及更多的大明百姓。
毋庸置疑,朱元璋同學是重視教學的,要不然,他也不會下旨大規模推出社學。
當時,朱元璋就曾下詔日:“自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膻,污染華夏,學校廢弛,人紀蕩然。加以兵亂以來,人習斗爭,鮮和禮義,今朕一統天下,復我中國先王之治,宜大振華風,以興治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