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奇跡-《明初:開局救了個公主》
第(2/3)頁
“糧田是一個王朝穩(wěn)定的基石,歷朝歷代出問題,引發(fā)動亂都是百姓吃不飽飯開始。而吃不飽飯就是從土地兼并開始,賦稅便會不公又進一步引發(fā)土地兼并。因此,要保證百姓有飯吃,就要推行糧田歸公分配法。”
因為朱元璋之前的時候,其實就有賞給功勛官田,因此,張一凡在和朱標說這個事情的時候,就特意強調了這一點,引得朱標贊同,此時,朱標便又著重強調了。
“父皇,糧田歸公分配法上面,肯定會讓目前擁有大量私田的功勛不高興。但是,推行的時候一定要公平,不可在這上面開特例。”朱標繼續(xù)說道,“不過,父皇可以給那些功勛以補償,比如像香山縣一樣設立官商做一些賺錢買賣的時候,允許功勛投錢,或者賜股份給他們,這樣的好處是……”
朱標在那些稿子上,主要是列舉香山縣的成就,和一些能擺在明面上的想法。
有一些事情,肯定是不好用筆寫在紙上的,就由他當面來和他父皇溝通了。
此時,他就把張一凡所說得共同利益的那一套,用實際可行的操作方法,給朱元璋講了出來。
糧田用于傳給子孫,股份一樣是可以傳給子孫的。只要利益夠大,同時朱元璋手中又握著屠刀,就不怕推行不下去的。
在朱標解說的時候,朱元璋的表情慢慢嚴肅起來,能看出來,他在認真地思考。
根據(jù)他兒子從香山縣得來的結論,大明江山的根基要立足到糧田歸公分配法上面,這是大事,事關大明江山長長久久的問題,他就非常重視了。
朱元璋自從當上皇帝之后,想得最多的,就是朱家江山的穩(wěn)固。
歷史上的短命王朝,多的是,甚至可以說,幾百年的王朝才是少見的。他想要的,就是比歷史上王朝更好的那種,絕對不愿意在他死了之后,朱明王朝就會完蛋的那種。
此時,朱元璋聽了朱標的解說之后,表情嚴肅地點點頭說道:“你回去之后,單獨把香山縣實施糧田歸公分配法的細節(jié),都寫下來,我們再討論一次!”
這個事情,事關重大,雖然朱元璋已經(jīng)心動,但是還是比較謹慎的。
畢竟,這可是歷朝歷代都沒有過的。
朱標答應一聲,然后想到了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寫下來的,他便先掃視了下殿內,看看都有什么人。
看到他這樣子,朱元璋豈會不知道,當即對他說道:“我剛處理過一個妄圖議政的宦官,遣返回鄉(xiāng),永不再用。你有什么要說的,盡管說來,不用顧及他們!”
那個被處理了的宦官,還是跟了朱元璋非常久的,結果也遭到了嚴懲,這讓許多人都很意外,也真得一下震懾了宮里的宮女宦官。
朱標聽了,看向那輪值太監(jiān),果然面無人色,垂手低頭,好像恨不得自己是個聾子一樣。
于是,他便對朱元璋說道:“父皇不是擔心一凡會懶政么?其實事情是這樣的……”
雖然這個事情是他去香山縣“走親戚”的導火索,但是他一來的時候,就先把香山縣成就擺了出來,又先著重強調了糧田歸公分配法,因此,這個事情反而沒說。
此時聽到他說這個事情,朱元璋果然認真聽了起來。
或許是因為有那么多香山縣的成就擺在那里,朱元璋的臉色,顯然沒有他派朱標去時候的嚴峻了。
此時,朱元璋聽著聽著,就有點驚訝了。張一凡的方法,算不算賴政,其實已經(jīng)分得出來了。
懶不懶政的一個明顯區(qū)別,就是香山縣的事情決定權,是不是還是把握在縣令手中。
朱標把情況詳細說了一遍,包括他抽查各類文書,都是井井有條,并沒有什么不妥。
不過他的目的,并不是重點說這個,而是為了他接下來的話。
只聽他對朱元璋說道:“父皇,兒臣想著,一凡的這個做法,其實同樣適合一國之君的,這樣能減少皇帝處理政務的精力和時間,就可以抽出時間……”
朱元璋聽到這里,卻是有點不高興了。一凡這么做就算了,兒子是太子,竟然也有這個想法,雖然聽起來確實不錯,可要是皇帝不嚴格要求自己的話,今天有了這個借口,明天就會有更進一步的借口!
這么想著,他就想訓斥兒子的這個念頭了。
結果,朱標察言觀色之下,立刻就知道他父皇心中在想什么,便搶先一步,對朱元璋說道:“父皇,有一個木桶理論,不知道您聽說過沒有?是這樣的……”
果然,朱標發(fā)現(xiàn),當他說出這個木桶理論時,就發(fā)現(xiàn)他父皇明顯有點意外的表情,似乎是以前沒有想到的。于是,他趕緊說完之后,誠懇地說道:“父皇,縱觀歷朝歷代,王朝傳承,會出現(xiàn)很多意外。如果按照最長木板的要求讓歷代皇帝遵守,這根本不現(xiàn)實;如果在開國之初就設立一個規(guī)則,讓歷代皇帝以最短木板為要求來治理都可以的話,那其他就更沒問題,如此便能讓王朝更為長久。”
朱元璋聽得沉默了,按照他的個性,他其實很看不慣不用心盡力的,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兒子說得有道理。
畢竟歷史就在那里,已經(jīng)發(fā)生過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了兒子說得有道理。
自己能勤政,兒子也能勤政,但是他可不敢保證,以后的子孫都會勤政。過于嚴格的要求,反而會讓那些不肖子孫更是自暴自棄。唯有讓他們容易做到的規(guī)則,他們才會比較愿意遵守。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