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我會在乎?-《明初:開局救了個公主》
第(3/3)頁
對于香山縣武備堂的旨意,也在年前下發。
永嘉侯朱亮祖前往陜西,籌備設立陜西那邊的武備堂;五十名香山縣武備堂軍士中,朱亮祖帶走了十人,燕王朱棣那邊要走了十人,另有二十人,隨同五門轟夷大炮,被派往魏國公徐達麾下效命,剩下的十人授予小旗,返回香山縣武備堂,并著令廣東抽調軍中精銳,進入香山縣武備堂進修。
香山縣武備堂設祭酒,由駙馬都尉張一凡擔任。
京師的武備堂,暫時沒有動靜。
洪武十年,基本上就這么過去了。
在這過去的洪武十年中,張一凡扇動起來的蝴蝶翅膀,對歷史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大了。
特別是他在香山縣所做的一切,更是原本歷史上所沒有的,引發了太子朱標的出巡。
一代名將鄧愈,也沒有在這一年隕落,并且還擔任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中宰相一職。
原本歷史上正在意氣風發的胡惟庸,不再大權獨攬,不但被分權,且連一些事情的決斷權都被剝奪。大明朝內閣模式的雛形,已經開始出現。
對大明兵事影響至關重要的軍校制度,也就是武備堂模式,也開始在大明朝進一步展現出了影響力。
這洪武十年,對于張一凡本人來說,他最大的收獲,其實不是別的,而是認識了歷史名人羅貫中,并且關了他小黑屋讓他寫文。
這倒也不是說,羅貫中在這個時代的名氣最大。
實在是,對于大明開國之初的名人,特別是開國的那些文武名人,張一凡早已見得麻木了。
但是,文學史上,特別是通俗,還是那種“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開山鼻祖羅貫中,卻是就這么一個。
還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這書,更是塑造了一個個經典角色,成為華夏家喻戶曉的人物傳奇。就憑這一點,其影響力就勝過了不知道多少帝王將相。
物以稀為貴,人也一樣,所以張一凡就很寶貝!
至于什么香山縣的改革之類,說實話,這些并不是張一凡的收獲,而是付出。
大年三十的時候,因為羅貫中也只是一個人而已,張一凡便邀請了他一起過年,拋開政事,就談些奇趣妙談,海闊天空地聊,倒也是暢快。就連朱鏡靜,都是喜歡這種聊天,順帶著,還能聊聊怎么寫書。
過了年之后,便是洪武十一年。
先是武備堂的將士回到香山縣,帶來了有關武備堂的消息。
這回香山縣的武備堂將士,都有賞賜和升職,其他被挑走的,更是前途似錦,讓香山縣的青壯,一下就爆發了從軍熱情。哪怕縣衙這邊沒有貼出征兵告示,都已經有很多人在打聽了。
只是很可惜的是,香山縣千戶所這邊,就算征兵,也只是征召香山縣戶籍的,并且還不能是賤籍。
這么一來,順帶著外鄉人都更為羨慕香山縣戶籍了。張一凡便趁這個機會,放出了有關戶籍的最新消息。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