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總結對比-《明初:開局救了個公主》
第(2/3)頁
“可不就是,我們村的王二,雇傭外鄉人干活,便宜,還能干,去年賣甘蔗也發大財了!”
“那個賣咸魚煲的老趙,以前誰稀罕吃他那玩意。但是外鄉人來了,都要嘗嘗香山本地美食,結果他都開了兩間門面了,不知道多賺錢!”
“……”
說實話,一開始的時候,這些官吏的內心深處,一樣是覺得外鄉人來搶他們本地人的資源,可說著說著,他們忽然發現,身邊好多人都是因為外鄉人來得多了,讓他們有了賺錢的機會。
他們一下就覺得,似乎外鄉人多起來,好像也不是壞事了!
當然了,也有一些官吏,還是說外鄉人的不好。
“這外鄉人多了,原本寬敞的官道都擁擠了。”
“沒錯,虧了我住得近,可以走路來衙門,要不然,一大早經過美食街那邊,絕對會被堵住,路上的人太多了!”
“是啊,就連下館子用個餐,只要好一點的,有名氣一點的,那都要等了。”
“對了,可不止是下館子了,我去錢莊辦事,以前去了就能辦,可如今排老長隊了。”
“你們說這些干嘛,就我們自己手頭的事情,外鄉人多了之后,都忙成啥了?”
“……”
張一凡不說話,就聽著他們在說,等他們說著說著,不再說話之后,才開口問道:“所以說,對于我們香山縣來說,到底是外來人口多了,香山百姓才過得好呢,還是說,外來人口少了,香山百姓才過得好?”
把事情一件件羅列出來,答案就顯而易見的了。
對于這些在縣衙做事的官吏來說,肯定都是有腦子的人,他們的家人會受益于人口的紅利。
當然,肯定也有一些人,比如沒有一技之長,又沒有開店做生意的,本來就是靠體力活賺錢,結果外地人的擁入,就搶了他們干活機會,他們的利益就受損了。
可這些人,根本就沒有話語權,私下能嘮叨,在制定政策層面,他們壓根就無法發聲。
此時,在張一凡的問話下,縣衙大堂內,這些官吏異口同聲地回答人多的好!
張一凡聽了,便嚴肅地說道:“這便是人口紅利,什么意思呢?有人了,才能創造財富,人多了,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沒有外鄉人,我們香山縣就還是以前那個香山縣,絕對不是如今這樣的香山縣!”
“他們確實是來香山縣賺錢的,但是,商人們來香山縣,是給香山縣帶來了錢財,把我們香山縣的特產販賣到了其他地方去賣,帶動了香山縣生產特產的活變多,給了更多人有賺錢的機會!”
“那些青壯來香山縣,是給香山縣帶來了勞力,那么多的房子修建,山上種經濟作物,地里種田,都有他們的身影。沒有他們,香山縣如今就不可能有這么大的規模。他們用他們的勞動,是從香山縣賺到錢了,但是他們的勞動,同樣給香山縣創造了財富!”
“……”
張一凡在他們總結之后的基礎上,再根據后世的經驗給他們普及人口紅利的例子,很多都是這些古代人壓根沒有想到的,說得這些官吏一個個都是恍然大悟:原來還有這好處!
也虧了張一凡是在嚴打之后才來做這個總結,要不然,人口的迅速膨脹,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
當然了,真要說得話,不也是有本地人干壞事,一樣是能說的!
還有這些官吏反應的一個問題,也確實存在,那就是交通擁擠。
這個事情,張一凡其實是有點責任的。
原來的老城區不說,城外的新城區,是張一凡規劃的。
當時,他其實已經留了寬的馬路,結果,人口的暴增,還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以至于馬路變得擁擠。
于是,趁著這個會,張一凡提出了衙役中分出一部分交通衙役的概念,在繁忙路段指揮交通。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