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3 玻璃展銷會-《明初:開局救了個公主》
第(1/3)頁
就在文武百官的面前,張一凡帶了不少東西,蓋著的,他先拿出一個長條形的錦盒,大聲說道:「父皇,此物能將遠處之物放大,使之看得更加清晰。光線越好,看得越遠。可用于觀賞遠景,亦可觀察敵陣,可用于行軍打仗或者海戰皆可。」
說到這里,他頓了頓之后便補充說道:「兒臣將之取名望遠鏡,有好事之人稱之為千里眼,夸張了不少,卻是切中此物特性,特獻于父皇一觀。」
朱元璋看著身邊宦官轉呈那個盒子上來,聽著張一凡的話,心中很明白:什么好事之人,不就是你自己!
不過,他也不說破,錦盒擺到了御案上,他親自打開一看,卻發現是根木棍,便有點意外。
張一凡這個望遠鏡,就是單筒望遠鏡,做起來最方便不過的。至少他覺得,在這個時代,單筒望遠鏡已經足夠了。
此時看到老丈人打開,他便在底下解釋起用法。
朱元璋也不笨,單筒望遠鏡的使用也是簡單。只是一會,他就知道怎么使用了。
試了試,朱元璋頓時來了興趣,當即走下御座,去了殿前,用望遠鏡遠望。
其他文武官員,看到皇帝的樣子,都是好奇。
他們想不明白,怎么放大遠處的東西?是傳說中的仙法?
除了神仙術法之類,他們壓根無從去解釋這種事情!
因此,他們一個個都盯著皇帝在用,就想著到底看起來會怎么樣?
事實上,朱元璋也是有這個疑惑。
當他用這個單筒望遠鏡看遠處,調整著焦距,看了好一會之后,才放下望遠鏡,好奇地問道:「一凡啊,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竟然如此神奇?」
說這話,他把這個望遠鏡遞給了跟在身邊的太子朱標。
老早的時候,他就聽說這個東西了。同時也知道,這個是用玻璃做的,而非是什么法術。但是,他就想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
張一凡聽了,便立刻解釋道:「我們眼睛能看到東西,是因為有光,而特制的玻璃就能把遠處傳過來的光放大……」
他盡量用這個時代能聽懂的話來解釋,然而,這又涉及到視網膜成像,還有一些光學知識,哪怕他說了不少,朱元璋還是聽不大明白。
這個時候,朱標也已經看完,很是驚訝地插話道:「一凡,這個東西這么神奇,怕是很貴吧?」
玻璃廠就有你的股份,這是要造勢么?
張一凡心中回了朱標一句,表面上卻是回答道:「普通百姓怕是用不起的。」
他在說著話,燕王那邊卻是等不及了,就從他哥那邊接過望遠鏡看了起來。
朱元璋聽不明白原理,已經放棄了解了,對其他文武官員說道:「卿等有興趣的,皆可一觀。」
說完之后,他就轉身往回走了,同時,臉上帶著笑容問道:「一凡啊,還有什么好東西?」
這次的朝會,等到張一凡最后出場的時候,其實就是玻璃產品促銷會了,因為張一凡把做出來的產品,有震撼力的都帶來了。
此時,聽到朱元璋問話,便反問道:「父皇批閱奏折,字跡是否看得清楚?」
五十多的人了,肯定是有老花的,不過人家是皇帝,還是尊敬點好。
朱元璋聽了,頓了下腳步,然后才回答道:「還行!」
其實,前兩年的時候,他都已經有讓人讀奏章了。史書上有記載的,就是奏章太長打屁股的事情,就是讓人念的。
張一凡聽了,便對朱元璋奏道:「兒臣這邊還帶了一些東西,父皇可以試著看看,是不是其中有鏡片能幫父皇看得清晰字跡。」
這個年代,不好測
多少度。但是,張一凡也有法子。
那就是把大概度數的鏡片都帶來,然后讓使用者一個鏡片一個鏡片的試,找到最適合的鏡片,然后把眼鏡做出來。
雖然說,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鏡片,肯定不是最合適的鏡片。但是,多少也都能幫到需要的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