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圣旨宣讀完畢,四周跪拜的學子更是面面相覷,臉上皆為震驚不已。 反觀余亦卻是異常的平靜,高舉雙手,沉聲道:“臣,接旨。” 沈穆書眼神有些古怪,不知在想些什么。余亦話畢更是盯著他怔愣了一會兒才猛然回神,將圣旨收回交予他手中:“子臨,回府準備一下吧,明日就該出發(fā)了。” 撤了職,便不能再叫臨王殿下了,沈穆書索性換了個親昵的叫法。余亦微微點頭,道:“好,多謝沈伯父。” 直到此時,四周的學子才開始低聲討論。 北汗與慶陽。 兩國不合已有近四十年,年年在戰(zhàn)場上喪命的將士不計其數(shù)。十七年前,余家滿門死于關北。十七年后,余家唯一后人也奔赴了關北。 那一仗,八千勝四萬,打響了慶陽的國威! 見國山,這座余亦生活了十五年的地方,便成了慶陽的國山。 母河安陵江在它身旁流過。 慶陽百姓更是將其視為國之信仰,是慶陽不倒,國力強盛的證明。可見其在慶陽百姓心目中有多重要。 一場大火,燒毀了半座見國山,欽天監(jiān)的那些大臣以此做文章,在安帝面前添油加醋,說這是慶陽凋零的前兆,說余亦是亂世之因。民間算命先生亦是說:燒山者,國之恨,有此人,世間難安。 有些消息靈通的,知道北汗內(nèi)亂的百姓,猜測是北汗害怕慶陽趁此機會攻打北汗,所有派了暗探做了此事。有些從商游遍三國的人猜測這是西楚商賈哄抬物價的手段。 民間一時間眾說紛紜,各類猜測如狂風驟雨的海面,浪潮一陣高過一陣。可沒有人想過這一切,都源于這位臨王殿下。 突然間,這些學子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現(xiàn)場更是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靜。 余亦回頭,想要再看一眼商禮院,卻看到了那雙落寞至極,淚水馬上要呼之欲出的美麗眸子。 余亦心頭一緊,五味雜陳。 一襲白裙的臨王妃,雙手緊緊捏著裙身,貝齒輕咬下唇,強忍著不讓淚水奪眶而出。 自從聽到余亦和徐晨冬的談話,白江宜就想到了余亦出都城的無數(shù)可能性,眼前這一種,她也想過。只不過在她看來,這也是最不可能的一種。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