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急需一筆天價軍費-《穿越明朝假太監》
第(2/3)頁
只是,真要采用“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那得多少的兵力?
又需要多少的銀子?
“皇上,微臣以為,除現有的五省兵馬之外,還需新征十二萬大軍,計銀一百九十二萬九千余兩!”
聽到這個數字,朱由檢的臉瞬間沉了下來!
一百九十二萬,那是什么概念?
天啟年間直至自己繼位之初,全國各省,每年上繳戶部的稅銀,維持在三百五十萬左右!
這個數字看起來龐大,實則捉襟見肘!
因為,全國各地,需要財政撥款的地方實在太多,軍隊的欠餉隨處可見!
事關生死存亡的遼東,關寧軍的軍餉也不能準時、足額的發放!
九邊重鎮,更是形同虛設!
皇太極那家伙,有事兒沒事兒就趁虛而入,翻墻搶劫!
人禍也就罷了,老天爺也跟自己對著干!
這十年來,西北幾省天災不斷,民不聊生,流賊四起,軍費的支出一年比一年多!
而上繳戶部的稅銀,一年比一年少!
去年,上繳至戶部的稅銀,只有可憐的八十來萬!
若不是東、西二廠的百萬稅銀,自己這個皇帝,恐怕早就餓死了!
然而,再怎么省吃儉用,再怎么補貼財政的虧空,銀子還是不夠用!
唉!
如今,流賊再起!
“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勢在必行!
在楊嗣昌的計劃中,二十萬軍隊,每年一百九十萬的餉銀,確實不多!
從忠勇營和驍騎營的開銷來看,這筆銀子真的不多!
除了必要的兵器甲胄之外,剩下的銀子分攤到每一個士卒,每月還不到一兩銀子,勉強填飽肚子都難!
即便如此,這筆銀子仍是天價!
讓楊嗣昌暫且退下,朱由檢陷入了沉思!
大明的每一畝土地,每年的產出折算成銀子,大約是一兩半至二兩半;
太祖皇帝立國之初,田稅始終保持在一百二十錢左右,百姓可以安居樂業;
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二百多年!
從萬歷三大征開始,田稅猛漲到如今的一百八十錢!
可是,田稅漲了,財政收入應該增加才對,為何越來越少?
在正德年間,大明登記在冊的土地,不是有五萬萬畝之多么?
直到現在,土地數量沒有減少吧?
每畝征收一百八十錢田稅,應該有九千萬兩的入賬才對!
就算遭了災,再除去部分軍屯之田,就算只收到十分之一的稅銀,也該有九百萬才對!
為何,這幾年上繳戶部的稅銀,從來沒有超過一百萬?
那些銀子,都到哪里去了?
為何就收不上來?
按大明現有的土地數量,每畝土地加收四個銅板,就足以湊出二百萬的軍費!
但是,據廠公和王承恩、曹化淳等人所言,這筆錢不能再加了!
每一畝,朝廷只加收四個銅板,真的不多!
但到了地方上,就會變成四十錢,四百錢,甚至更多!
屆時,百姓又會罵朕是“重征”皇帝!
搞不好,又會逼得百姓鋌而走險!
唉!
我大明的官員,到底是怎么了?
東、西二廠每年都在抓貪腐,每年都有幾百人被剝皮實草,貪官怎就越抓越多?
到了最后,竟然,連東、西二廠都不敢再抓了!
唉!銀子,銀子!
急需的軍費,朕該如何籌集?
“萬歲爺,內閣首輔溫大人到了,正在殿外候見!”
王承恩低聲提醒,朱由檢抬起沉重的頭,有氣無力地說道:“請他進來!”
“喏!”
溫體仁進殿,剛要參拜,朱由檢急忙揮手阻止,迫不及待地問道:
“首輔大人,你舉薦的楊嗣昌,朕已經試過了,確實是位大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