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菩提偈》誦念的聲音剛剛落下,立即引起一陣嘩然。 這首佛偈,基于《無相偈》而來,卻又徹底推翻了《無相偈》的佛理! 《無相偈》不是拿菩提樹比喻身,拿明鏡臺比喻心,表明身心之本性明凈純潔嗎? 既然本性已經(jīng)明凈純潔了,又從哪里去沾惹塵埃呢? 沒有沾惹塵埃,哪需要勤拂拭? 問題來了,《無相偈》很有佛理,《菩提偈》也很有佛理。 兩首佛偈都有佛理,卻針鋒相對,該信哪個? 諸多僧侶不禁陷入迷茫之中。 是該信《無相偈》的漸修,還是該信《菩提偈》的頓悟? 漸修可證無上菩提,頓悟亦可證無上菩提。 他們正在修菩薩乘佛法,便是為了證無上菩提,為了證無上正等正覺,總得從漸修與頓悟中選一個吧? 林克見狀,嘴角浮現(xiàn)一絲微不可見的微笑,隨即不理會陷入沉思的諸多僧侶,自顧自起身離開。 三兩步路,林克的身影消失不見。 待到諸多僧侶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jīng)找不到林克與茉莉的蹤跡了。 于是,僧侶們將目光投注到了了塵和尚身上。 “別看我啊,我怎么知道?” 了塵和尚見狀,高呼一聲,拔腿就跑,“要問你們自己問了凡去,貧僧回白馬禪院去了。” 一溜煙的功夫,了塵和尚也跑得沒了影。 僧侶們倒是沒有立即散了,而是互相討論了好長一段時間。 有人覺得“漸修”有理,有脈絡(luò)可循,是光明坦途,而“頓悟”雖也有理,但太看重悟性與機緣,不適合大眾。 若修自覺,只證正覺,可“頓悟”; 若修覺醒圓滿,證無上正等正覺,唯有“漸修”。 有人覺得“頓悟”有理,是康莊大道,悟性足夠,機緣一至,便證正等正覺,繼而覺醒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總之,隨著討論,僧侶們漸漸分成了兩派,無法說服對方,最后各自離去。 《無相偈》與《菩提偈》便隨著離開的僧侶,就這么在佛門內(nèi)部尚未統(tǒng)一如何看待與對待了凡和尚的時候,傳回了各大佛寺。 一時間,佛門內(nèi)部都有些顧不上去統(tǒng)一如何看待與對待了凡和尚了。 新的熱點正在生成,而且迅速火熱。 漸修,頓悟,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兩條截然相反而又矛盾統(tǒng)一的佛理,兩條背道而馳卻又目的統(tǒng)一的道路,擺在了所有佛寺,所有僧侶面前。 隱有發(fā)生一場規(guī)模極大,極其深入的大思辨的趨勢。 倒不是說唯有“漸修”與“頓悟”兩條路可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佛寺與僧侶們方才如此重視。 而是林克的大愿與兩首佛偈,在佛門內(nèi)部刮起了一陣風。 名為“思與辯”的風。 很多佛寺,很多僧侶不想承認,但必須承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他們只是在盲目地拜佛,在修力,而忽視了修心。 林克的出現(xiàn),林克的作為,讓“修心”進入他們的視野,讓無上正等正覺重新成為至高追求。 也不是沒有人覺察出林克藏在“大愿”與兩首佛偈之下的問題: 佛法的真諦是什么? 修佛又是為了什么? 更不是沒有人察覺出林克的險惡用心。 但是,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以往他們可以仗著人多勢眾,用“邪魔外道”來斥責那些少數(shù)清醒之人。 現(xiàn)在,他們成了少數(shù)清醒之人,談何奢望自己的清醒之論,能夠喊醒隱隱陷入狂熱的成佛大潮中的僧侶們? 在“人人皆可成佛”的號召下,繼續(xù)斥責把“人人皆可成佛”這個概念帶回佛門的了凡和尚為“邪魔外道”? 他們怕是會被馬上打成邪魔外道。 “嘖嘖嘖……” 發(fā)現(xiàn)佛門的這種變化以后,洛特斯諾不由得發(fā)出贊嘆,“便宜大哥啊,你的嘴皮子挺溜哈,說出來的話,當真像極了……” “惡魔低語。”(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