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自迭戈-科斯塔冬窗回歸之后,馬競的首發陣容變得十分穩定。 受困于腿傷的西班牙中鋒進入了本場比賽的大名單,但處于保護球員的目的,西蒙尼并沒有派上這位槍手克星,這直接導致了馬競因缺少了能夠牽引和帶動大兵團反擊的前線支點。 無法依靠犀利的反擊緩解己方防線的壓力,馬競在阿森納快節奏的沖擊下顯得比較被動。 【槍手的優勢:三中場,控場的基石】 開場之后,兩支擅長壓迫式反搶的球隊都在努力地制造對手失誤。 一向以傳切配合細膩著稱的阿森納表現出了更強的取勝欲望,他們利用節奏、速率和對抗方面的優勢爭奪中場,通過奮力爭搶二分之一球來提振士氣,依靠流動性極強的邊中結合來打擊馬競442體系中場中路兵力薄弱、防線寬度不足的短板。 馬德里競技之所以會以兩屆歐冠亞軍的身份滑落至歐聯杯,主要是就是因為在小組賽兩回合對陣切爾西的比賽中表現糟糕。 孔蒂在這兩場比賽中均選擇了三后腰(3511陣型)穩守反擊的戰術,床單軍團無法充分利用對手讓出的球權,低效的陣地進攻不但無法摧毀對手,反而將己方后場巨大的空當暴露給了對手。 阿森納并不是一支習慣于主動讓出球權、有耐心和毅力同對手拼消耗的隊友,先主后客的賽程安排讓他們很難在首回合比賽中過渡保守,馬競會分時段地選擇地切換高低位防守不是什么秘密,能不能根據對手防守模式調整來及時改變策略就是槍手的取勝之匙。 溫格理想中的前場四重奏運轉模式是雙核驅動牽引兩位射手,厄齊爾作為絕對核心掌控球權,姆希塔良作為副手承擔一部分推進和分球任務,奧巴梅揚和拉卡澤特互為犄角、輪流拉邊或前插。 自北倫敦德比不敵熱刺后,溫格逐漸放棄了在前插堆砌四名攻擊手的激進思路,他一般會在面對中上游球隊時將勤勉的維爾貝克加入首發陣容,并使用三中場架構來平衡攻勢。 維爾貝克能夠提供的縱深沖擊和壓制能力是強強對話中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英格蘭人配合拉卡澤特對弗爾薩利科的沖擊直接導致了克羅地亞人的早退。 三中場的架構原則是技術互補、互為支撐,扎卡、拉姆塞和威爾希爾都是優缺點都很鮮明的球員,他們在雙后腰體系中容易被對手針對,但卻可以在三中場體系內完成取長補短。 在專職防守的埃爾內尼缺陣的情況下,三名球員依靠積極的協作來完成防守,在由守轉攻階段通過兩名進攻型中場的輪流彈出來促進進攻模塊的輪轉,威爾希爾能夠在前場中路送出直塞和突破來緩解厄齊爾的壓力,拉姆塞更是可以作為二前鋒配合維爾貝克和拉卡澤特沖擊禁區,形成三前鋒攻堅的態勢。 在人數處于均勢的情況下,馬競可以憑借雙前鋒對槍手的拖后中場扎卡實施緊逼。 由于格列茲曼需要在10打11的無球階段戍守邊路,僅靠加梅羅一人無法在中路完成對扎卡的盯防,瑞士人能夠獲得較為寬松的中場處理球空間,槍手在中場高效輪轉的情況下自然可以打出綿延不絕的進攻。 【馬競的應變:四后衛切換五后衛,反擊押寶格列茲曼】 西蒙尼時代的馬德里競技是一支非常依賴于后輪驅動的球隊,被視作胡安弗蘭接班人的弗爾薩利科就是這樣一位能夠在邊路制造進攻寬度和縱深,可以通過后插上的沖擊力豐富進攻層次的球員。 克羅地亞人在薩索洛期間就具備了包打一邊的能力,其尋找空間并完成精準傳中的能力很強,這種具備很好的節奏感、優先采用傳中而不是突破的邊后衛符合西蒙尼的用兵標準。 然而,弗爾薩利科也具備比較明顯的弱點,那就是他現階段的防守能力達不到西蒙尼的要求,阿根廷人的體系要求邊后衛在半場落位后要積極上搶延阻對手邊路球員的推進,但弗爾薩利科在開放空間內一對一防守成功率不高。 他經常會因為出腳和搶斷時間選擇不當被對手晃過或犯規,這種缺陷整體節奏和速率較慢的西甲賽場還太明顯,在面對英超球隊時就會顯得比較致命。 在弗爾薩利科紅牌離場之后,西蒙尼迅速指揮球隊完成調整。 后場多面手托馬斯-帕特伊退居右閘,薩烏爾和科克在中路聯手,格列茲曼在無球階段來到左前衛位置保護盧卡斯-埃爾南德斯。 從表面上來看,馬競的防守隊形是4-4-1,但在阿森納將皮球導入前場40米之后,馬競的防線在向禁區內收縮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五后衛的站位,此舉可以在密閉禁區的同時阻滯對手中場的插上。 薩烏爾和帕特伊在右側邊肋部的站位比較靈活,兩名球員的體格和對抗能力都能夠應付維爾貝克的沖擊。 在完成防守任務的同時,托馬斯-帕特伊還多次依靠后上的進攻推進支援前場。 馬競在上半場最好的運動戰得分機會是科雷亞在禁區內的勁射,這次進攻機會的取得就是來自于加納邊鋒強行推進后的分球。依靠格列茲曼和帕特伊等人的超額輸出,馬競通過強行跑動填補了人數劣勢,球隊一直以來的優勢項目體能在這個情況下得到了充分發揮。 馬競在中路防區的層次和密度與依然保持地非常合理,在邊路有球區域的三四人之間的聯動依然保持著極高的效率。 他們的在防守中的首要目標是限制槍手的地面滲透,對于外線傳中的封鎖并不嚴密,這就為拉卡澤特的進球和拉姆塞終場前的驚險頭球埋下了伏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