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爛尾感言-《大明總憲》


    第(1/3)頁

    首先,說一下這本書之前為什么切,問題肯定是出在主角這個‘求死’的設定上,因為寧玦本身是反套路主角,也就是所有劇情都要反著寫。

    全書本來規劃也就一百萬字左右,也就是說,后面這四十五萬字,整個劇情要向下走了,也只有整體劇情往下走,最后寧玦的這個‘死’才能絲滑一點。

    當時寫到華縣大地震時候,我突然反應過來。

    這本不僅僅是反套路文,而且是本爽文,但按照我最開始的設想,后面這四十五萬字,已經跟爽文不沾邊了,只剩下了單純的反套路。

    之所以現在厚著臉皮補個結局,主要是因為我想開新書了(呸,劃掉),本來想著AI生成一個結局……但又想了想,與其糊弄讀者,不如把之前的想好的人物結局跟劇情走向直接放出來。

    當然,菜就是菜,筆力駕馭不了劇情,爛尾是大概率的事情,這點是要承認的。

    之所以爛尾,除了菜之外,還有一個重大原因是,當時開書時,我個人的思想正好處在從通讀史書到剛剛開始精讀史書這么一個階段。

    也就是大致知道歷史上發生了哪些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以前的時候,我個人是習慣了那些爽文敘事,如此強大的中原文明,只要萬眾一心,就沒有什么解決不了的事情。

    但隨著讀書越來越越多,我漸漸發現,歷史上有太多縱使萬眾一心,也解決不了的事情了。

    以明朝為例,現在網上的主流敘事,就是由于明代士大夫的集體墮落,導致了明王朝的中衰,最終走向覆滅。

    但是這兩年,我漸漸發現,事實好像并不是這樣,甚至恰恰相反。

    明朝是遇到了一個所有人都無法解決、且必將導致中衰的問題,包括皇帝、士大夫在內的統治階級,在經歷了輪流上手之后,發現無法解決,然后出現由上至下的自暴自棄。

    其實就是早在漢代就有的運輸成本。

    主父偃傳中有記載:「率六十鐘而至一石」,而六十鐘是192石。

    哪怕到了明代成化朝,根據丘濬所著的《大學衍義補》所列的開支賬目記載。

    從南京至北京。

    若走河漕,則需運3、運4斤糧,才能將1斤糧運進京師。

    若走海漕,也需運兩斤糧,才能將1斤糧運進京師。

    每年為了把四百萬石漕糧送進京師,江南那邊需要啟運一千二百萬到一千四百萬石糧。

    明朝每年的財政收入,也就是三千多萬石糧,僅南糧北運一項,就要耗掉三分分之一,可這還僅僅是京營、薊州兩鎮邊軍所需。

    咱大明,這不還有八鎮呢嗎?

    我認為,這也是朱元璋很多“弊政”的萬惡之源。

    這個物流成本實在是太大,對于明朝來說,必須要讓邊關長出糧食,才能省掉物流運輸成本。

    不然邊軍就不可能足兵足餉。

    邊關收糧一斤,勝江南收米十石,誠如是哉。

    可既然要搞軍屯,勢必牽扯到土地財產問題,開墾一塊荒地,是極耗成本的事情。

    如果不能傳給自家子孫,絕對沒人會乖乖在邊關仔細墾荒。

    于是乎,衛所制橫空出世。

    可有府兵制的教訓在,不難想象,衛所兵必然會隨著年歲漸長而戰斗力衰敗。

    如何盡可能的延長衛所制的壽命?

    于是乎,便有了藩王出鎮,讓藩王跟衛所世代相依,藩王把衛所當成自家產業小心經營,自然會把衛所兵的戰斗力盡可能的保持一段時間。

    以朱元璋的視角來看,這似乎是當時唯一能想到的辦法。

    然后,朱棣便在洪武三十五年繼了皇帝位,同時選擇了跟朱允炆同樣的道路一把推翻了朱元璋的所有布局。

    當時朱棣、朱允炆的心態可能是這樣的。

    朱棣/朱允炆:你跟韃子還整這么多花里胡哨干什么,直接干他不就完了?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的心態是這樣的。

    朱棣:爹,我們叔侄倆都玩砸了。

    永樂一朝,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一件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