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靜室內。 陳云閉上了眼睛繼續抽絲剝繭。 他正在做一件很具有開創性的事情。 如果這件事做成,那么他的體內就會有一個違背三千大道、億萬法則的能量源泉。 最關鍵,這個能量源泉會不斷生成真之一炁。 雖然擁有真之一炁不代表一定能證大羅,比如他現在擁有真之一炁,依舊處在半步大羅,并沒有突破到大羅,但是,真之一炁是證大羅的關鍵與核心。 只有積累足夠多的真之一炁,才能開創自己的道。 一般人證大羅基本上都是選擇與道合真。 簡單點說,讓自身得到大道的認可,成為大道的一部分。 當然,也有與眾不同的大羅。 像三清三境三寶天尊就是這種。 三清三境三寶天尊就是大道本身。 只不過他們是大道擬人化的體現。 最關鍵,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是真正的大道,而不是所謂的三千大道。 如果非要做一個比較,三千大道更像是真正大道的“下屬部門”,屬于真正道的“分支”。 陳云現在要做的事情,其實就是成為三清三境三寶天尊那樣的存在。 他要以大毅力、大智慧創造一條屬于自己的大道。 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要擁有足夠多的真之一炁。 足以讓他在成為大道以后演化三千大道那么海量的真之一炁。 試想一下,陳云目前不過半步大羅,距離三千大道之中的任何一條大道都相去甚遠,如今卻要想方設法制造出能演化三千大道的雄渾真之一炁,難度有多大。 他知道難度非常之大,但心中早有了計劃,并且嘗試過前兩步成功了。 因此,陳云覺得自己這個方案成功的可能性,應該是非常之大的。 “只要我能完成構思,那么接下來我的實力將突飛猛進,迅速追上彌勒尊者、燃燈古佛,乃至抵達玉皇大帝、紫微大帝和釋迦牟尼佛那個層次,超越也不是沒有可能。” 陳云心中默默思考著,“道自虛無生一炁,便從一炁產陰陽。陰陽再合生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這首詩是張紫陽寫的,其實蘊含了大道的至理,也揭示了道是怎么來的。 虛無是大道的本體常態,一切形象世界都是從虛無中化生出來的,最后仍歸于虛無,“實”、“有”只是大道在局部空間中暫時的變態。 虛無者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實有者有形有象,有始有終而不能常住。 虛無者正因其虛無而蘊含有無限的可能性和長久性。 故道教經典中對道有這樣的描述:“是有非有,是無非無,是色不色,真空不空、大道洞玄虛、虛無之妙道。” 另外,《老子》中是這樣描述道的:“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夫唯道大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意即:道雖大,它沒有具體的形象,若有具體的形象,那就把道說的細小了。 陳云目前的修為,只能借助“誅仙四劍”短暫演化出先天虛無,想要讓自身成為先天虛無一般的存在,說實話,沒能力做得到。 不過凡事不是絕對的。 雖然他無法直接做到,但可以間接誕生先天虛無,從而讓自身擁有成為大道本身的可能性。 “一切形象世界都是從虛無中化生出來的,最后仍歸于虛無。” 陳云仿佛默念著這一段話。 沒錯,這句話就是他想要嘗試間接誕生先天虛無的先決條件。 陳云的想法是,既然我無法直接讓自己成為先天虛無,為什么不能成為宇宙萬物,待到重歸虛無,那自身不就擁有了誕生道的條件先天虛無了嗎? 因此,他此前一直在體內制造“星云”,還要抽絲剝繭演化“宇宙”。 目前星云也好,宇宙也罷,全都是真之一炁組成的穩定結構。 一旦這個結構徹底穩定了,那么陳云就會嘗試將這個真之一炁組成的宇宙,真正意義上演化成與此方世界一般無二的諸天萬界,再不斷加速,使得其回歸到虛無。 這一切說起來很簡單,事實上操作起來很難。 至少到目前為止,陳云體內只利用真之一炁演化了一片星云,連一個完整的“恒星系”都沒有演化成功,更別說“宇宙”。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