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伴隨著荊州軍之中的大將們出現在這戰場之上,以及那荊州軍的發力。 此時這戰場之上已經算是徹底亂成一團了。 江東猛虎孫堅已經徹底怒了,如今帶著大軍開始圍剿關羽,想要將這個能夠和自己一較高下的猛將拿下再說。 可是孫堅的這個想法還沒有完成就已經失敗了。 因為他的兵馬,直接被那突然出擊的荊州軍接住,而之前關羽連燒數座井闌沖車也讓戰場上的士卒互相奔逃,慘叫不斷。 除了關羽和黃忠的突然爆發之外,這戰場上還有馬超和孫策也是相當了不得。 兩個年輕且勇猛的家伙,仿佛是終于遇到了對手一眼,雙方逐漸進入了佳境..不對,雙方逐漸忘我。 更是且戰且走之下,不知道是誰帶領著誰,已經開始脫離戰場了。 在這種情況下,現在整個戰場已經徹底的焦灼起來,所以關羽看到荊州軍幫助自己擋住了孫堅大軍。 那也是不多說什么廢話,深刻的明白了此時先辦正事要緊。 “關將軍且去,這里自有黃漢升擋著!” 伴隨著一聲怒吼,一名老將..一名荊州大將此時也是直接沖殺了出來。 尚且不能算是老將軍的老將黃忠一聲呼嘯,帶著荊州兵馬生生地給關羽擋住了孫堅的進攻不說,也給關羽甩開了一條道路,讓他們有了繼續沖鋒的機會。 “殺!”關羽不再回話,一聲大吼,手中長刀揮舞,打開前方的缺口,只剩下數十名的騎兵再次沖鋒起來,朝著另一座井闌沖殺而去。 手中火油罐扔到了井闌的木樁和隔板之上,那火油流淌快速地浸濕了這座井闌,然后在那井闌之中士卒驚恐的眼神之中,一支火折子飛到了上面,頓時大火升騰而起。 大陣之中,數十名騎兵在關羽的帶領下不斷地往來沖殺,那些井闌沖車可以射殺襄陽城墻,卻拿他們毫無辦法。 他們將自己都藏身于大軍之中,若是弓弩覆蓋,他們是得死,那豫州兵馬損失更是慘重。 后方指揮的程普也只能寄希望于孫堅和孫策父子能夠帶兵擋住關羽,可是這對兒父子直接被人拖住動彈不得,誰也奈何不得對手。 兩個被稱之為驍勇的將軍,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 “荊州兵馬,果然雄壯啊。” 程普看著那死死擋住孫堅給關羽創造機會的老將,不由地嘆息一聲,深感自己小覷了荊州的諸多兵馬。 之前的連戰連捷,在襄陽城下,終于將荊州軍逼到了絕路上。 誰知道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這群人剛剛得到了喘息之機,竟然能夠爆發出來如此了不得的實力。 這一幕著實是讓那程普也有些驚訝了。 不僅僅是那老將的勇猛,甚至還有那老將身后,那幾名年輕將領沉著的指揮,也是讓他頗為驚嘆。 “鳴金,撤!” 程普看了看公孫竹大營方向,那里仍然是大火燃燒,濃煙滾滾,但是這場大火似乎并沒有增長或者減少的意思。 久經沙場的程普一眼就能夠看出來,若是這場大火是孫賁放的,定然不會是如此被控制得這般精準。 想來是對方想要用大火擋路,縱然這里血戰到底,孫賁奪下大營也難說能夠將公孫竹小兒斬殺在這襄陽城下的。 反倒是堅持下去,他們的井闌沖車沒了,士氣本就受損,如今若是再折損了這些攻城的諸多器械的話,他們就真的陷入僵持了。 一旦陷入僵持之中,他們就真的麻煩了,士氣會越來越差,天氣會越來越熱,糧秣輜重也會越發的消耗,畢竟是遠道而來,這種事情遲則生變。 所以程普讓人告訴孫賁撤退之后,立刻選擇了鳴金收兵,保全實力。 看著果斷后撤的豫州大軍,關羽的眉頭緊皺,他這一次的戰果斐然,燒毀沖車三輛,井闌三座更有十余架云梯,斬殺數百士卒。 按理來說這可是大勝。 但是此時他麾下的騎兵只剩下了不到六十人,這一場突襲折損了半數之多。 而這折損的兵馬,絕大部分都是在破陣的時候折損的,剩下的是被孫堅阻攔的時候折損的為主。 也就是說,若是再來一次,他這些人能不能夠活著沖到井闌沖車旁邊都是兩可之間。 看似是他們將豫州軍打退了,再次打壓了他們的士氣,破壞了他們的沖車井闌。 但是只要他們有時間,完全可以重新來一遍,可是關羽麾下,卻是沒有足夠的騎兵了。 豫州軍緩緩退去,關羽的臉色越發地陰沉,匯合了黃忠之后,便告辭離開,他需要快速地回轉大營,那大火還在他心頭消散不去呢。 馬超此時也是渾身浴血,不過他受傷不重,小覷了孫策讓他得了先手,不過發狂的馬超也絕對不能小覷,和孫策打得難解難分。 不過孫策身邊有士卒策應,而馬超終歸只是一人,且戰且走之下,才讓自己落了個輕傷。 若是再繼續戰下去,馬超的日子也就不好過了。 關羽等人回轉大營之后,那大營的火已經被霍篤帶人撲滅了。 這一戰大營損失同樣不少,不過因為指揮得當,卻也及時遏制了孫賁的攻勢,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馬超去包扎傷口,關羽帶兵巡視,霍篤和公孫竹快速地修繕大營,以防下次進攻。 大家雖然打退了孫堅的一次進攻,但是誰的心情都沒有太好。 公孫竹此時將目光放到了南陽方向,他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南陽郡的郭圖了。 不求別的,就希望郭圖能夠再次為他創造一次奇跡。 南陽郡中,這座堪稱大漢第一大郡的存在。 當年的南陽郡更是被稱之為南郡,因為有著帝鄉的稱呼,所以一直是被寵幸的存在,和南郡劃漢水而分,治下一共三十七縣。 三十七縣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平常的一個小郡八個縣就算是不錯了,大一些的也不過就是十四到十五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