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封君-《晉末的卯金刀》
第(2/3)頁
這時候自己退后一步,到底還有退的機會,否則等到劉泰打過來,難道還要自己帶頭投降不成?
瑯琊王氏能有臉的時候,還是很要臉的。
而司馬紹倒沒想到王導這一退直接就更自己請辭。
而這對于司馬紹來說,當真是心花怒放,讓自己能夠完成對晉朝權利的整合。
不過,直接同意瑯琊王氏的力量退出朝堂,改變“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總歸不對。
所以司馬紹對王導請辭的奏章留中不發,口頭上表示對王導進行挽留,反而追贈他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權臣三件套。
王導拒絕了司馬紹的恩賜,再次提出請辭。
就這么來來回回三四次,司馬紹相繼給王導加了不少的什么太保,什么萬戶侯的榮譽與食邑,但最后還是允許王導辭官了。
可以說,這次王導真的急流勇退,從晉廷權利中樞退出來。
說實話,對王導這一退,晉廷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氣,尤其庾亮,他覺得自己時代來了!
而對于晉廷這邊的變故,劉泰倒是沒太多感觸,因為劉泰開始調整自己的戰略了。
比如安排習參軍治理蜀地,命令張嵩前往豫州疏通道路,緊接著便安排了溫嶠前往徐州。
尤其劉泰猶豫再三,還是讓曹嶷則坐鎮滎陽,考察黃河與淮河間哪里適合鏈接起來,使得黃河與淮河間能順利打通,從而把黃河艦隊直接調度到淮海來。
曹嶷要是找到合適地點,并將其順利打通,那差不多就能作為通濟渠來使用了。
對劉泰來說,曹嶷開通通濟渠,是自己這次南征如果并不順利的一次備用計劃。
畢竟如果自己四路大軍,討伐晉廷都沒成功,那下一次就不能再用這樣謀劃了。
就好像羊祜的征吳的計劃書,因為以前沒人這么操作過,所以他弄出來正奇相合,侵吞東吳幾乎是理所當然。
而自己討伐晉廷的四路進攻計劃,便是在羊祜征吳的基礎上加了一種海上進攻。
這種史書上沒有記在的進攻方式,作為奇兵而已。
當然,雖然口中說是奇兵,但劉泰也非常清楚,這幾乎算是陽謀了。
畢竟晉廷面對自己三路大軍圍攻,建康有還有余力駐守,那才是奇事。
對劉泰來說,自己進攻晉廷,突出得就是發揮出自己兵多將廣的優勢,以絕對實力向晉廷碾壓過去。
如果晉廷能守住,那多半用了奇招,劉泰也不管晉廷用什么奇招,只要不是天降隕石這種的,那自己下一波就是要等到打通黃河與淮水之間之間的渠道,然后再討伐也就是了。
到時候提升最重要的倒不是戰力,而是物資的運輸能力,而打仗說到底,到底看資源的整體厚度與運轉效率。
而劉泰很簡單,哪怕自己這一次打不下晉廷,也要把晉廷有生力量給徹底打干凈,為下一次進攻做好鋪墊工作。
當然,除了在糧草上的準備以外,劉泰很快便讓郗鑒舉行了第二次的科舉。
這一次科舉倒是為了招募人手,開始填充到剛剛收復的隴右,西涼,以及蜀地。
這些地方雖然算不上是偏遠,但是的確因為戰爭而相當的缺少人手。
所以便讓當初在各處記錄當地縣志的舉子完成轉職,而自己馬上便需要一批新舉子作為各個地方縣志的書記。
同時為將來征服晉廷之后對基層人事任免,做好需要的人才儲備。
而這次,世家過來考核科舉的人就更多了。
畢竟第一批科舉的舉子紛紛都任免了官員,別說在西涼,隴右,以及蜀地的地方的官員不之前,對于世家豪族來說,這些地方自然是偏遠地區,沒有人愿意去。
但對寒門,甚至某些軍史來說,能夠成為這些地方的官員還是很不錯的。
劉泰不急不慢的處理著一件件的事務,慢慢把原本物資向著長安運輸的模式向著豫州與徐州運輸。
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對純粹的農業國家來說真不容易,但對劉泰這種提倡使用炭石能源去替代人力資源去生產的模式來說,一年時間足以恢復全國的生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