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胡瀠的想法,正代表著大明大部分官員的想法。 如果李弘壁不是穿越者,而是大明土著子民,他的想法也是如此。 可是偏偏李弘壁知道了一種更加有效的控制方式,怎么可能還愿意當這種給人送好處的冤大頭。 “肅王可有更好的辦法讓藩屬國不敢背叛?” “胡尚書覺得瓦剌為何會不惜安排脫歡入京,也要加入朝貢行列?”李弘壁沒有直接回答胡瀠的問題,而是反問道。 胡瀠心說這不是明擺的嗎? 瓦剌險些被大明打得滅族,撐不住了所以才會向大明求援,想要與朝廷進行互市,以換取急需的物資。 “王爺是說朝廷以利誘之?” “以利誘之太難聽了,應該是互惠互利,平等交易才是長久之計。” “再說只要我大明掌握這些藩屬國的經濟命脈,他們還敢背離朝廷嗎? “比如說韃靼,在我大明的引導之下,開始大規模的養殖羊群,依靠賣羊毛就能獲得不錯的收入,一旦我大明不收他們的羊毛,你認為他們會怎么樣?” 聽到這話,胡瀠后背一陣發涼。 怪不得皇帝陛下和肅王李弘壁一直推行什么“羊毛政策”,要大力的收購草原上的羊毛呢,這是想讓草原上的部落認為原來沒什么用的羊毛以后就是發財的寶貝,而且剪了羊毛一樣不耽誤宰殺吃肉,等于是讓他們白白的撿了一次錢。 在這樣刻意的引導下,草原上的羊群只會越養越多,有一天羊毛成了他們的經濟支柱的時候,一旦大明斷了他們的羊毛采購,那整個草原都會哀鴻遍野。 如此一來,但凡有點理智的草原部落首領都不敢得罪大明,原來這就是經濟控制,通過影響對方的經濟命脈從而控制住對方。 “肅王,那以后瓦剌是不是也會大規模的養羊?” “瓦剌養什么是瓦剌自己的事,我大明天朝上國怎么可能干涉瓦刺養什么?” 李弘壁嗤笑道:“今時不同往日了,羊毛政策適用于韃靼,那是因為當時的大明需要一個草原屏障,但現在時移世易,草原屏障已經有了,那瓦剌也就沒有了用處。” “朝廷之所以會答應瓦剌的歸附,只是不想看到韃靼將瓦剌吞并,一統草原罷了。” 聽到這話,胡瀠頓時明白了過來。 如此一來的話,那這一次談判,大明的底線可就高出了不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