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番外2-《世子她有上億負債》
第(1/3)頁
第143章番外2
歷史自大雁朝開始,算是保存比較完善,當時留下許許多多的文字記載、報紙,甚至是照片。
這與以往不同。
以往朝代許多歷史并不真切,無論是口口相傳,還是可能被更改的記載……都很難讓人窺見當時歷史的全貌。
自大雁開始,文化繁盛,記載頗多。
比如說安洲有一位文人曾給一百姓寫過一本傳記,用現在的話來說——可以成為記錄文。
這本書經過多次再版,如今名字叫做《安洲小人物的一生》。
湯青青已經不知第幾次翻閱了。
每次看都有不一樣的感悟。
田牛生于大雁北邊的云州,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們祖輩是老實本分的農人,于大雁朝勤勤懇懇種地。
田牛奶奶是從前朝活到新朝的,爺爺在前朝時候被拉去當兵,再也沒有回來。
奶奶下地干活,拉扯著兒子長大,耕作著幾畝薄田。
田父長大了,薄田多了一畝,娶了媳婦,生了田牛和弟弟,靠著薄田和偶爾零工,日子依舊難過。
田牛清楚記得小時候餓肚子的感受。
他還有弟弟,是在永明二十五年初,那個冬季夭折的。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只有一個字——窮。
他們家還好,棉褲做大一些,一直長大一直穿,田牛從記事開始,冬日里好像就是一條褲子穿到了大。
隔壁家那串小子,日子更難過。
冬天的棉褲只有一條,誰出門給誰穿。
那個時候,他們年紀雖然小,卻都要干活,根本不可能去瘋玩。
日子是從哪一年開始變化?
永明二十五年,末。
那一年,安慶王府世子容昭的名聲,便是他們這些鄉下人也都聽到了。
聽聞,那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物。
聽聞,世子創立福祿莊、福祿軒、團團和報社,都是新鮮花樣,但讓許許多多百姓過上好日子。
云州太遠,容世子這種在京城天邊的人物,與他們無關。
所以,田牛一家都沒太放在心上。
直到永明二十六年。
這一年,田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不單單是田家,整個田家村日子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先是開年縣上就有了報社。
云州窮,他們這個縣更窮,報童的名額更是輪不到他們這種有父有母的孩子,還有更多更可憐的孩子們,難熬這個冬天。
村上只有兩個壯漢在報社找到了搬運東西的活計。
但報社對他們不是沒有影響的。
通過報紙,他們知道了外界的事情,通過報紙,他們了解到京城乃至全大雁朝。
田家村會認字的人不多。
村長算是一個,因而,每到了報紙出新,村長就會讓村上在報社上工的人帶一份
回來,而后念給他們聽。
全村只要有閑,都會去聽。
田牛和其他孩子一樣,喜歡聽故事,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最后念念不舍,舍不得離開。
如果能纏得村長再給他們念一遍故事和笑話,他們能開心一整天。
報紙上的內容,通常都是十幾天前,甚至二十天前的京城,但對于他們而言,依舊新鮮。
他們從報紙知道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知道外面人的生活。
知道京城、淮州、青州、云州等等。
也知道,安慶王世子容昭。
也是那一年,團團下鄉。
田牛永遠記得那一天,向來沉穩的村長大笑。
老實巴交的父母臉上露出憨厚的笑容,就像是每年割下麥子時,露出的滿足、期待笑容。
田牛那時不明白。
后來,他逐漸明白了,為什么一個團團,讓那么多人笑得開心。
因為,那是希望。
永年二十六年,他們家依舊種地,也會種菜。
但父親打零工的時間變多,團團那邊需要搬貨員,父親時不時進縣城,去個兩三天,帶上銅板和縣上的小吃食回來。
那是田牛最高興的時刻,他會站在小山坡上,眺望他的父親,等他的父親回來,再高高興興撲上去。
田牛想,長大后他也要像父親一樣,去團團打零工,賺錢買零食。
那個時候,他的世界就這么大,遐想僅限于此。
母親也沒有閑著。
奶奶料理家務,母親就給團團做工,收入雖然微薄,但終究是多了一份。
除此之外,他們家的糧食、地里的菜,再沒有賤賣過。
偶爾打些山貨,也能賣個不錯的價格。
團團還會帶一些舊家具、舊衣服來賣,價格十分低廉,也是那個時候,田牛有了合身的褲子。
他第一次在外面,同時見到隔壁家的幾個小子。
也是那時候田牛才知道,原來每天不停的干活,就能得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說以前舍不得買的肉和布料,還有糕點……
原來并不是一年到頭,在地里勤勤懇懇,依舊吃不飽飯。
只要他們肯干活,他們就有收獲。
奶奶和娘親有時候會偷偷抹眼淚。
只差一年,他們家小的那個再多熬一年,就能吃飽穿暖,再不會夭折在冬天。
只差一年。
團團是先奏。
永明二十六年不僅僅只有這些變化,團團開頭,同時福祿軒開業,不久,云容工坊也建在了縣城之上……
工價一漲再漲。
田家村許許多多人都起了新房,日子煥然一新。
田牛家也終于存下些銀錢,父母和奶奶臉上,時常帶著笑,田牛頓頓都能吃飽。
他們家和別人家一樣,請了安慶王世子容昭的長生牌。
奶奶信佛。
但通過田牛觀察,奶奶拜容世子的時候,比其他佛都要更加虔誠。()
——
?十尾兔提醒您《世子她有上億負債》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再之后,他們首次從報紙上看到銀行的概念。
不久,南北直道開始修建。
這段時間云州農閑,父親和村上的人組了隊伍,一起去修路。
據說,修路零工價格極高。
再后來,南北直道永明路修完,富戶們又開始修路,父親在外面繼續打零工,時不時回來一趟,都是回來送錢。
父親高高興興舉著他,說:“趁著工價高,這段時間多掙些錢,以后給你修大房子!”
他也高高興興,喊道:“大房子,修大房子!”
他們錯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