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太澤十年,秦湛瑛滿二十八歲生日前夕,呂曉璇和秋瑜都在大京陪著他。 這卻是件稀罕事,呂曉璇來京本就少,尤其是這些年又忙著消化東瀛,上次和秦湛瑛母子團聚還是她主持兒子與秋瑜成婚的時候呢。 不知不覺也過去七年了。 秋瑜:“嗯,俗話說得好,兩口子結婚七年以后,容易引發七年之癢,影響感情,所以我要回來粘著你。” 秦湛瑛:“少來,你不是才將青湖道吃下來么?這時候不在那邊干活,反而跑回來粘我?” 秋瑜:“這不是你也快過壽了么,既是你生日,只要天沒塌下來,我都要回來和你一起過的。” 這話順耳,秦湛瑛枕著秋瑜的胸膛:“暫且信你。” 這一關就算過去了,秋瑜心里松了口氣,手臂越發用力地將人抱在懷里,秦湛瑛被勒得有點疼,可他正犯困,也懶得計較了。 秋瑜無法告訴秦湛瑛真相。 歷史上的秦湛瑛在27歲英年早逝。 他今年一整年都提著神,生怕秦湛瑛生病,讓死亡有機會遵循原來的軌跡將人劫走。 真話是說不出口的,無論何時,秋瑜都是不愿意將瑛瑛和死亡聯系起來的,哪怕只是口頭說一句也不忍心。 但秦湛瑛在這一年的健康狀態的確不太好。 人體仿佛有一個周期似的,也可能是運氣問題,反正總有一段時間,他們會狀態低迷。 秦湛瑛可能是從登基到現在一直忙得十分狠,別說底下的官員吃不消,喝藥上班的越來越多,超過五十歲以上的幾個三品以上的大員甚至連退休榮養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累到去世,其實秦湛瑛自己也消耗極大。 金虹珠就為此吐槽過:“他是不是不想給我們發退休金了,那就直說嘛,別把人當牲口使啊,我累死了,好多美男的人生都要有缺憾了。” 秋瑜辯解了一下:“他不是光對你們苛刻,他對自己也這樣。” 金虹珠激動地拿著勺子舀一勺八珍膏懟熱水里攪拌著:“我才多大啊,就要開始吃中藥了,別人是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在你家那口子手里,男的女的全是牲口,他也不想想,不是誰的親娘都姓呂,還身負八十年內力的!” 秋瑜:“現在是九十多年了。” 瑛瑛這些年也有修煉的,再過幾年他的內力積累就能突破三位數,比呂空還夸張。 金虹珠唉聲嘆氣:“加工資,快給我加工資!” 秋瑜:“他不追究你撈的那些錢就已經是加工資了。” 那倒也是,金虹珠噤聲,她也明白秦湛瑛其實是允許一定范圍內的撈錢的,但不能用傷天害理、違法亂紀的法子,金虹珠本就是商人出身,她的合法賺錢手段多多的,這些年小庫房塞得滿滿的,也是多虧了秦湛瑛默許了。 到了二十七歲這一年,秦湛瑛身體出了不少小毛病,主要體現在換季時容易咳嗽,胃病發作得頻繁了些,重鹽重辣的食物都不能吃了,入冬后染了兩次風寒。 秋瑜被嚇得不行,強壓著人放下公務,躺床上老老實實喝湯,生怕這人在沒有有效治療手段的古代,又被一場風寒導致的病毒性心肌炎給送走。 秦湛瑛當然是反抗過,可惜他娘這次也站在秋瑜那邊。 好在這一年終究是有驚無險地過了。 到了太澤十年開頭,秦湛瑛就覺得自己漸漸好起來,雖然冬季干燥空氣以及殿內保暖設施等等搞得他喉嚨發干,每天把潤喉茶當水灌也沒什么明顯的作用,好歹再不用被壓著躺著養病,最后只能躲被窩里偷看奏折了。 皇帝能爬起來了,倒是對自己以前太扒皮有了點自覺。 秋瑜:“要不把月假從一個月三天改成四天?” 秦湛瑛:“我給他們加點俸祿。” 以上兩句話是兩人同時說出口的。 秋瑜捂臉,算了算了,漲工資也是一門喜事。 而在太澤十年,這個秦湛瑛突破了死劫后的第一年,又一項改變出現。 秦湛瑛在將禹國南部掃盲率推到保守有四成,北邊掃盲率也逼近三成以后,就開辦了一所新學校,其中教授禹律、算學、農學、醫術和冶煉,當然了,也有琴棋書畫,總之是完成了掃盲后的人才在通過考試后可以去上的一所學校,只要進來了,食宿全免,畢業后的工作得遵循朝廷分配。 陛下這會兒已經想明白了,生產力和社會制度進步是息息相關的,這就好比修路技術發展不起來,去吐蕃的路就難修,全國各處水利也要耗費更多人力物力才能勉強達到建設目的,想要航海,就得造船的技術也發展起來。 可是生產力怎么進步呢?要技術啊!發展技術要人才,人才也不會憑空出現,那就自己培養吧,加上國家盤子太大了,各地方也要官吏去管,那正好,就連著技術人才們一起培養。 于是,被呂女皇賜名為“大京大學”的學校就此建立。 備注:這所學校,女子也能考。 他正在試圖建立一個系統的技術人才與官吏們學習和找工作的體系,為了避免文人反彈,毀掉他的事業,秦湛瑛又在秋瑜的建議下,將儒學分割成文學、哲學、歷史等也放到大學之中。 這是秦湛瑛自己提出要建的學校。 當他提出這件事時,秋瑜和母親都驚訝地望著他,仿佛身處禹朝的他不該提出這個提議。 秦湛瑛歪頭:“不可以嗎?難道我這個主意很糟糕?” 呂曉璇眨了眨眼,回過神來:“不,恰恰相反,這會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秋瑜開始海豹鼓掌:“瑛瑛,你真聰明,這是個好主意!” 秦湛瑛微笑,他站起身,一手拉秋瑜,一手拉呂曉璇,走到他讓工部匠人做的大學模型前。 “我治理國家這么多年,最后發現要改變這世道,還是得落到教育上。” 他往左看,母親對他點頭,往右看,秋瑜對他豎大拇指。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