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 大結局-《蘭芳》
第(2/3)頁
蘭芳二十七年年初,帶英組織了一百二十多艘軍艦、運輸艦,承載一萬名正規軍士兵和大量武器裝備出發前往印度。
這一議案得到通過之后,陸航拜見了小皮特,提出帶英這樣的行動將威脅華聯在印度的利益,也會影響兩國的雙邊交際,認為這是不妥當的,希望小皮特能夠重新考慮。
但是小皮特已經沒有退路,他回絕了陸航的要求,堅持這一決定,派遣了規模龐大的遠征力量,于蘭芳二十七年下半年抵達了印度。
這支龐大軍事力量的抵達初步穩定了印度總督區的混亂局勢,使得印度總督府重新得到了威懾地方的力量。
理查德·韋爾斯利欣喜若狂,立刻重新組織軍隊,準備發動再一次的戰爭,以挽回之前的危機。
他也很清楚,這是小皮特政府以及他自己的最后機會,如果不能消滅掉邁索爾和海德拉巴的軍事力量,印度總督區就將不復存在。
蘭芳二十八年年初,不顧華聯政府的抗議,理查德·韋爾斯利率領五萬英軍、印度土邦軍隊組成的聯軍再次發動了戰爭,海陸并進,試圖對邁索爾和海德拉巴發起雷霆打擊。
他們同樣再次聯合了不甘失敗的馬拉塔聯盟,馬拉塔人再次出動了大量軍隊發起進攻,配合英軍的作戰。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邁索爾新軍和海德拉巴新軍經過戰爭的洗禮,戰斗力更強不說,人數也得到了增加。
除此之外,華聯也抓住了這個機會,準備正式撕毀與帶英的同盟協定,出動軍隊作戰。
在邁索爾、海德拉巴聯盟與帶英、馬拉塔聯盟在陸上激戰的時候,趙學寧下令華聯海軍第三艦隊和第六艦隊順勢出動,在斯里蘭卡海域與帶英海軍進行了一場大戰。
這場大海戰是風帆海軍巔峰的帶英海軍對蒸汽鐵甲艦的華聯海軍的一場大決戰。
事實上,帶英在充分認識到華聯海軍的優勢和威脅之后,也在國內發動了對海軍的建設計劃,對本國海軍進行了革新,也在蒸汽機和冶金領域投入大量資金試圖縮減與華聯的差距。
但是華聯多年積累的技術優勢并不是那么簡單就能追上的,多年組建的鐵甲海軍也不是那么幾年時間就能建設出來的,這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因為親華派在議會中的阻撓,使得帶英海軍難以得到充分的資金投入,再加上內部的貪腐,好幾年折騰下來,帶英海軍不過成功改建了十三艘鐵甲軍艦。
至于蒸汽機,則還沒有實現技術的突破。
所以帶英海軍的動力還是風帆和洋流,只有十幾艘軍艦得以披上鐵甲,貌似增強了海軍力量。
此次,這十三艘鐵甲艦也全部來到了印度洋,似乎小皮特政府也對華聯可能介入這場戰爭懷有疑慮。
帶英這些年越發重視印度,所以在印度布置的海軍力量并不弱小,幾乎是其海軍主力的三分之一,還有全部的鐵甲艦和大量精銳水兵,印度總督府能動用的海軍戰艦數量達一百八十余艘。
然而在華聯海軍蒸汽鐵甲艦和強力火炮的優勢之下,風帆時代的帶英海軍還是無法與之抗衡,在火力對轟中落入下風,近身接戰也不是對手,一場大海戰之后,主力全軍覆沒。
華聯海軍在斯里蘭卡海域一戰擊沉了帶英八十多艘主力戰列艦、護衛艦,俘獲了二十多艘,又北上帶英海軍基地,一戰覆滅了帶英全部的海軍戰艦,占領其港口。
兩次印度洋海戰之后,帶英在亞洲區域的海軍力量被華聯海軍全部摧毀。
與此同時,趙學寧又下令緬甸新軍主動出擊,進攻孟加拉地區,直接越過雙方約定保持了將近二十年的勢力分界線。
緬甸新軍的出擊和華聯海軍的出擊都是帶英沒有想到的,理查德·韋爾斯利也沒有想到。
盡管他留下了一支軍隊留守老巢,但是他率領軍隊主力南下出擊與邁索爾新軍決戰的時候,老家還是被偷了。
緬甸新軍戰斗力比邁索爾新軍和海德拉巴新軍更強,更能打,且完全聽從華聯軍事委員會的指揮,對于帶英在孟加拉地區的勢力打擊非常迅猛。
而當理查德·韋爾斯利正在前線和邁索爾新軍苦戰、勉強取得了一些優勢,準備進一步進軍的時候,就得知自己后方被攻破、老巢覆滅的消息。
緬甸新軍攻占了加爾各答,擊潰了留守的英軍,占領了印度總督府,直接摧毀了他繼續戰斗、獲取勝利的可能性。
雪上加霜的是,當這個消息傳到軍中的時候,只有帶英正規軍和東印度公司的一部分白人武裝沒有騷動,其他各印度土邦的仆從兵乃至于一些白人武裝都發生了騷動,繼而是大崩潰。
理查德·韋爾斯利震驚之下只能宣布撤軍返回加爾各答,希望還能挽回局面,但是前有緬甸新軍的主動出擊,后有邁索爾新軍的追擊,最終,這支英軍被兩面夾擊,全軍覆沒。
理查德·韋爾斯利和他的弟弟阿瑟·韋爾斯利、亨利·韋爾斯利全部戰死,帶英在印度的軍事力量就此全部覆滅。
此后,趙學寧調動了華聯正規軍的一個兵團入住加爾各答,代替帶英取得了帶英在印度全部的控制區域,順便還吞并了整個東印度公司,在這片土地上建立起來了孟加拉總督區。
帶英東印度公司掌握的全部財富、土地都被華聯政府接管,其內部人員有相當一部分選擇投降華聯尋求合作,少部分死硬分子被全部處死。
這個消息傳到倫敦的時候,引發了倫敦政局和股市的劇烈震蕩,帶英幾乎是立刻就爆發了經濟危機,大量連鎖反應的爆發使得小皮特政府根本無法應對,小皮特在重重壓力下宣布辭職。
而后,倫敦議會內部的強硬派和親華派展開了激烈交鋒,強硬派認為華聯居心不良,主動挑起戰爭,吞并了帶英在印度的全部利益,這是與聯合王國決裂的象征。
為了維護聯合王國的利益乃至于生存,聯合王國必須要集中全部主力和華聯決一死戰。
而數量更多的馬雷克派則認為是小皮特政府的錯誤對抗政策把華聯推向了對抗面,如果繼續維持友好的政策,局勢未必會壞到這個地步,都是小皮特政府亂來所導致。
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天天在議會上演全武行,正巧國王喬治三世因為這件事情的發生急火攻心,一命嗚呼,帶英內部更加混亂,別說開戰,內部紛爭都無法平息。
萬般無奈之下,大家只能推出最有資歷的著名墻頭草——福克斯出任首相來穩定局面,福克斯則采取了綏靖政策,主張同華聯議和,暫停紛爭,來爭取穩定國內局面的時間。
最后華聯和帶英雙方在里斯本舉行會談,最后以華聯“退讓”一步,放棄索取戰爭賠款為結果,結束了這場軍事紛爭。
帶英不用付出什么軍事賠款,但是卻失去了整個印度和亞洲的殖民事業,對國內經濟造成了幾乎無法挽回的恐怖打擊。
更兼同一年珍珠大運河的全面開通,使得華聯從此以后的商業、軍事運輸都不需要繞道好望角前往歐洲,而可以直接從紅海抵達地中海進而抵達歐洲,大大縮減了運輸航程。
商船前往歐洲更加便利,意味著華聯的商品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在歐洲傾銷。
軍艦前往歐洲也更加便利,意味著華聯的軍事力量可以更加便利的投放到歐洲,形成更加強力的威懾。
此后,直到蘭芳三十年,華聯的紡織產業成功以更加低廉的價格和優質的質量擊潰了帶英搖搖欲墜的紡織產業,實現了對帶英的全面傾銷,帶英本土也淪為了華聯商品的傾銷地。
帶英的支柱產業崩盤,國內經濟一落千丈,大量商人、權貴破產,僅剩下與華聯關系緊密的親華派成員得以保全自身。
在此潮流推動之下,趙學寧成功推動了帶英駐華聯使節馬雷克返回倫敦接任福克斯成為首相的政治行動,然而此時此刻的馬雷克已經完全成為華聯政府的傀儡,沒有了自主的可能。
福克斯政府的下臺意味著帶英國內的親華派的全面上位,馬雷克作為帶英親華派的領頭羊、代言人,成為帶英新一任首相。
他上任后大力推動綏靖政策,為了緩解經濟危機,主動采取了諸如裁軍、出售國有產業、礦產、土地等等方式獲取資金,當然,主要買家基本上都是華聯方面的人物。
他的一系列綏靖主義政策成功緩解了經濟危機,大大降低了政府財政支出,也在華聯的經濟扶持下穩定了國內的就業環境,而代價就是自廢武功、拱手讓出經濟主導權。
因此,馬雷克擔任首相期間的帶英政府被嘲諷為徹頭徹尾的“華聯內閣”、“趙學寧的提線木偶”。
但是因為其在經濟上的成績,以及切實穩定了帶英國內動蕩的政局的成績,后世部分學者對馬雷克的評價并不是投降主義者,而是務實主義者。
這部分學者認為馬雷克知道帶英在軍事上根本無法和華聯抗衡,強行對抗的結局只能是土崩瓦解,所以選擇了務實主義。
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馬雷克是對的,因為華聯真的能把帶英給肢解了。
在華聯逐步降服帶英、使之自廢武功、退出世界爭霸格局的過程之中,歐洲大陸上,德意志聯盟和意大利聯盟也感受到了過于強大的壓迫力,包括沙俄也感受到了這種壓力。
華聯越發強大的經濟壓迫力和在華聯庇護下成長的法蘭西共和國的壓迫力也不斷增強,其內部的共和主義思潮不斷影響著這些傳統的王權國家,使得各國王權政府極度不安。
于是在蘭芳三十一年、西元1810年,趙學寧大總統任期滿二十年、主動辭職不再擔任大總統的時候,他們開始搞事情。
德意志聯盟、意大利聯盟和沙俄三方面聯合起來組成神圣王權同盟,后面奧斯曼帝國也宣布加入神圣王權同盟,再次發起了對法蘭西共和國主導的西歐地區的打擊。
他們試圖覆滅法蘭西共和國,恢復王權統治,整合整個歐洲大陸的勢力來對抗華聯。
這個神圣王權同盟似乎認為趙學寧辭職、不再擔任華聯大總統之后會引發華聯的政局動蕩與國力下降,所以打算趁這個機會搞一波事情。
可他們沒有預料到,華聯內部的政治交接換屆非常迅速。
趙學寧辭職之后,新任大總統、趙學寧擴張主義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前外交總長陳啟隆轉頭就任命趙學寧成為大總統特使、華聯陸海軍大元帥,全權負責處置歐洲戰事,他這個大總統則退居幕后,成為后勤總負責人。
于是這個神圣王權同盟頓時傻了眼。
時年五十三歲的趙學寧不再留守國內而不外出,而是以大元帥的身份前往巴黎。
在巴黎,趙學寧以他絕對崇高的威望在巴黎宣布集合華聯、法蘭西共和國、帶英、西班牙和葡萄牙五國勢力組成共和同盟。
他親自擔任共和同盟最高總指揮,指揮五國軍隊聯合作戰,在萊茵河、北意大利、瑞士地區接連大破神圣王權同盟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不斷獲勝,而神圣王權同盟的軍隊則兵敗如山倒,不斷后退。
一開始,他們還氣勢洶洶,普魯士國王、奧地利皇帝、沙俄沙皇這三個最強王者帶著自己的軍隊兵臨萊茵河,擺出一副氣吞萬里如虎的架勢,好像立刻就要摧毀整個法蘭西一樣。
然而當趙學寧抵達巴黎成為共和同盟軍總指揮之后,他們直接被趙學寧當面打成了篩子,根本不是趙學寧的對手。
在這場戰爭中,趙學寧與法國元帥拿破侖成為最佳搭檔。
拿破侖心甘情愿成為趙學寧的副手,在意大利戰區和中東戰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他單人獨力打爆了意大利同盟的軍隊,摁著意大利人的頭逼著他們投降,接著繼續向東,以七萬人的兵力打爆了奧斯曼帝國二十萬軍隊,逼得奧斯曼皇帝縱馬狂奔,就差沒cosplay趙光義了。
而趙學寧則親自統領共和同盟主力在歐陸平原推進,接連挫敗普魯士、奧地利和沙俄主力,接連突破各個重要戰略要地。
蘭芳三十二年、西元1811年六月,趙學寧率軍攻占了柏林,普魯士王室落荒而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