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二天,報道一字未改地在報紙頭版頭條刊發,并配發了一篇評論——《劉成棟也是“受害者”》。評論寫道: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殺人。藥家鑫是因為怕被農村人纏上而連捅受害人八刀,那大學生劉成棟是由于什么走上殺人路的呢? 表面上看,劉成棟是為了送姐姐一部iphone手機而去搶劫、殺人。也許有人會問,他不會自己去買嗎,干嗎要搶?是啊,劉成棟也想自己去買,但他出身農村家庭貧困,沒有錢買。那他不會用自己的雙手去掙錢嗎?是啊,劉成棟也想自己去掙,他發揮“特長”辛辛苦苦打了兩個多星期的游戲,想賣游戲裝備來掙錢買部iphone,可是天真的他被人騙了,換來的只是一摞假鈔。 通過正常渠道掙不到錢,買不來iphone手機,劉成棟便走上了“歪門邪道”,打起搶劫的主意。他本來只想搶手機,可被搶者對金錢毫不在乎的態度激怒了他,讓他產生了滿腹怨恨。正是這股怨恨之氣,讓他失去理智瘋狂殺人,結束了一個和他一樣年輕的生命,也斷送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可以看出,怨恨是劉成棟從搶劫走向殺人的主要動因。怨恨?劉成棟怨恨什么呢?他怨恨的其實是貧富懸殊、社會不公,“都是年輕人,憑什么她那么有錢對錢毫不在乎,我卻這么窮連部iphone都買不起?憑什么啊,憑什么?” 是啊,憑什么?劉成棟的話是在質問我們這個社會,都是人,都是國人,憑什么你出門去買蘋果四代,我卻連四袋蘋果都買不起?憑什么?當前社會進步發展成就巨大,但貧富懸殊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古人早就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貧富懸殊、社會不公歷來是人類社會最大的隱疾,使民生涂炭哀號遍野,也“逼良為娼”為非作歹。從這個層面上講,劉成棟何嘗不是“受害者”?他也是被貧窮被不公“逼”上殺人路的。藥家鑫殺人案讓我們感到震驚,震驚于人性的殘忍;劉成棟殺人案則讓我們感到悲痛,悲痛于社會的殘酷。我們知道,劉成棟不是第一個“受害者”;我們但愿,這樣的“受害者”越來越少。 ———————— 這篇評論道出了劉成棟殺人的真正原因,也道出了我的心聲,看得我心痛不已。 報紙出版后,全國輿論嘩然,反響比藥家鑫案還熱烈。 與藥案全國一片喊殺不同的是,輿論給予劉成棟更多的是同情。 就連一向偏激的“憤怒的小鳥”也評論道:“劉成棟是‘被殺人’,罪不至死。該判死刑的是社會不公、貧富懸殊,如果判劉成棟死刑,那就是不公上的不公。”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