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以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替代司馬家的吏部、客曹、三公、駕部、屯田、度支等六曹,各開一部,若有不能定奪之事,可向寡人上奏上表。以制敕臺、制誥臺代替門下省,以閣部大學士代替尚書省……設立都察院,與吏部、閣部大學士一同糾察群臣的過失。” 唐王李昊的這些設想大多自明朝官制微改而來。 明朝后期的官制是古代社會的集大成者,李昊在照抄作業(yè)時還更改了一些弊端。 比如文官武將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將六部轄下各司的主官郎中提到了正四品、員外郎則為從四品,特地加強了內(nèi)外官員的流轉途徑等。 對盧志、費立、常騫、杜良這些既擔任過晉廷地方縣令、郡中正,又在王府任職的降官來講,唐王的朝廷規(guī)劃很容易理解。 無非是尚書省、門下省被削減了絕大多數(shù)職權,而掌握了全部官員任免權、部分督察權的吏部地位空前提高。 “大王,如此,臣恐吏部喧賓奪主,搶了閣部大學士群臣之首的地位。請大王削減吏部職權。” 滿頭白發(fā)的常騫從東側出列,彎腰行禮后畢恭畢敬地提議。 他曾在蜀郡等地長期擔任功曹等官,功曹是縣令、郡守的佐吏,主管律法、吏員任免、協(xié)助縣令郡守選用人員。 換句話講,他年輕時擔任的大多是郡縣一級的吏部之責。 “寡人亦有此憂,再設六科,由都給事中掌印,左右給事中輔佐,監(jiān)督六部政務,對制敕房、制誥房、六部的敕誥、奏表封駁。其品級定為都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從七品。” “再命六部、都察院將本部衙門、外放郡守縣令應辦的公事登記造冊,名為考成簿,按季注銷。考成簿一式三份,一份送六科注銷,一份轉交閣部大學士呈閱、一份留本部與都察院。按期完成的政務公事用朱筆勾畫注銷,逾期未完成的則抄錄于表,每季上報,并由原官回稟原委。” 低級官員任命這個權責只能交由專管這事的吏部的銓選司,高級官員,比如六部堂官、外地將軍、一州刺史只能用廷推、奉旨任命。 常騫眨著眼睛聽著唐王的話,等聲音結束后才急忙彎腰行禮,“大王英明。” 他對這事挺熟悉,這種考成簿能增強六科在官員督察究劾之事上的權威,等于將吏部原先的考功職責奪走了大部分,的確消減了吏部大權。 大致安排完朝廷框架后,李昊便命人進行第一次的廷推。 “廷推便是眾官推舉六部、都察院等衙門的堂官,按寡人之意,六部得有一位尚書、兩位侍郎才能處置各種政務,但唐軍的郡縣不算很多,各部便先推舉一位侍郎,都察院推舉一位都御史便可。” “寡人先推舉,常騫為人老成持重,又有清廉高尚之名,可為都察院的都御史,督察究劾寡人與群臣。” 這道推舉沒有人反對,但有人提出了疑問。 “敢問大王,這都御史是何品級?位在六部尚書、閣部大學士上下何處?” 另外一個老頭杜良出聲問道。 他與常騫是義軍官吏中唯二過了五十歲的老人,兩人先前在晉廷的地位不高,但因為人清廉節(jié)儉而在義軍中頗有名望。 “正二品,與六部尚書同列七卿,位次嘛,次于吏戶禮三部尚書之后,兵邢工三部尚書之前。” 這只是明面上的說法,只要按唐王的規(guī)劃讓這六部運轉起來,官員們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都御史的職權僅次于吏部尚書。 誰能決定官員的任命、升遷、去留,誰就是官員之首,都御史掌控了部分考功之職,還能通過督察究劾影響官員的升降,甚至革職,權力還是相當大的。 “大王英明!” “如此,我唐國吏治必有所成。” 廳內(nèi)的文官武將各自出聲拍了拍馬屁。 唐王伸手虛按,這群人才消停下來,開始正兒八經(jīng)的推舉六部尚書,畢竟此事關乎著唐國這個小朝廷的局勢。 “我推舉李輯郎中為工部侍郎。在他治下,鄴城工匠并無舉家逃竄、懈怠出工之事。” “我推舉杜良為禮部侍郎,杜郎中曾擔任過中正,可舉薦各地賢才為唐王所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