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太陽病,發(fā)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陳瑾雖然將以前背過的《傷寒論》《金匱要略》里許多條文都忘得差不多了,但這幾條比較簡短又比較重要的,她倒還記得比較清楚。 這里的“痙”,指痙攣、拘急、肌肉緊張、角弓反張等癥狀。 其原因,有汗出傷津,組織枯燥,也有里實熱盛等。 其表現(xiàn)形式,有以表證形式發(fā)作者,有以里證形式發(fā)作者,有虛有實。 梅芬芳的情況不就類似于《金匱要略》中記載的由于汗出傷津的“柔痙”嗎? “好了,好了,終于好了!”梅芬芳渾身戰(zhàn)栗,出了一身大汗后,包塊終于都消失了。 她從理療床上翻身下來,穿好衣服,再不敢讓陳瑾給她做針灸拔罐等治療。 “哎喲,陳瑾啊,你還是給我開幾副中藥喝吧!太難受了,不敢拔罐了!”梅芬芳似乎在請求。 “行!”陳瑾爽快地答應(yīng)了。 這一回,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原文作為開方依據(jù),她可是心里有底了。 取了紙筆,陳瑾就開始寫方子,思路清晰,筆下行云流水。 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葛根12g,天花粉9g,白蒺藜15g,茺蔚子15g,吳茱萸6g,黨參9g,生姜3片,大棗3枚。 桂枝加葛根湯,就是桂枝湯加上葛根。 桂枝瓜蔞湯,則是桂枝湯加上栝樓根(天花粉)。 陳瑾在桂枝湯的基礎(chǔ)上加了葛根和天花粉,又合并了吳茱萸湯,依舊用茺蔚子和白蒺藜,但藥量減半了。 “再喝兩天看看。這回是專門治你的這個會跑的包塊的了。”陳瑾說道。 她沒有和梅芬芳解釋清楚這“包塊”究竟是什么,也沒說這方子同時還兼顧降血壓。 她覺得,有時候不需要對病人把什么都說得明明白白,因為即使你覺得說明白了,他們常常還是一頭霧水。 有時候有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誤解也無傷大雅。 梅芬芳拿著陳瑾新開的方子,開心地走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