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39 兵臨大都震,檄文天下驚-《蟻賊》


    第(3/3)頁

    圍盧龍、打遷安、兵臨城下。半日一夜之間,灤州三驚。

    陳虎總共只帶了不到三萬人出關,此番攻略永平路,還留下了李鄴三千遼西軍沒動;實際運用的兵力只有兩萬四五。但展開之后,或虛或實,或圍或打,起到的效果卻不啻十萬大軍。

    ——他所以能做到遼陽丞相的職位,執掌一方、形同分疆,一方面是因為他和鄧舍的關系;另一方面卻也是因為他自身的能力。要不然,即便鄧舍把他抬得再高,底下諸將也不會服氣。

    ……

    李國昌率部來到,午時前,完成了對灤州的包圍。樂亭守將膽怯,不敢出城。

    當天晚上,遷安城破。陳虎毀其城墻,盡屠降卒,隨即南下,馬不停蹄,於次日清晨,和李國昌會師一處,兩軍并攻。猛攻一日一夜,灤州城破。

    依照前例,接著又是毀城墻、屠降卒。兩天功夫,連滅兩城。

    陳虎親寫招降文書,附帶灤州、遷安守將的首級,遣人送去盧龍、樂亭:“降,不失富貴;不降,屠”。

    樂亭守將早嚇破了膽子,立刻開城投降。盧龍守將倒是想做“忠臣”,奈何他不怕死,不代表他的部將們也不怕死,受其裹挾,也只好投降了事。

    陳虎久在遼東,中原諸將多知其名、不知其威。如今,兩天便將永平全路攻陷。數千元軍精銳,半數被屠,半數投降。兵鋒所至,好似摧枯拉朽。而這時,薊州等地的馳援部隊甚至還沒有準備好,還沒有出城。

    一時間,名震河北。

    ……

    元軍的軍報送至大都,朝野恐怖。

    陳虎的軍報送至益都,上下歡喜。

    ……

    元帝一面召集群臣,商議是否遷都。一面傳旨天下,命令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以及關中諸將火速來援,“勤王保駕”。

    鄧舍檄文天下:“皇帝圣旨,燕王令旨:蒙元北狄,入主中國,此非天授,斯宋室之過也。知恥后勇,驅逐韃虜,再造中華,夫我輩乃行之。

    “中原氣盛,億兆之中,五百年必降圣人。自前宋至今,五百年矣!今我所以盡起燕、遼之虎賁,親率齊、魯之精銳,北伐胡酋,進取大都者,非因私謀,實為公利。志在除暴亂、安生民,為圣人開道、前驅赴死。如此而已。爾其民體之!

    “方今江南蜀中,群英薈萃。吳國公忠肝義膽;陳、張、方、明諸公,人中之杰。於此之時,我也不才,竊以為,當共襄大業,以天下為先。我雖孱弱,不辭卑鄙,愿為先行。諸君有志者,翹首以待之。

    “至若河洛關陜,雖有數雄,乃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無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若就此懸崖勒馬,不失周處美稱;若一意孤行,必有弘范之亡。勿謂言之不預也。

    “吾聞:‘我中國之民,天必命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海內仁人、南北志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愿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相宜知悉。”

    ……

    這篇檄文,出自洪繼勛之手。

    開篇點題,把小明王捧在前頭,將“自己”放在后邊。

    指出蒙元能入主中原,不是“天授”,是因為前宋的過錯。知恥后勇、再造中華,則是“我輩”的使命。

    五百年必降一圣人,“我鄧舍”這次起兵北伐,不是為了私利,一個是為安天下生民,一個是為“圣人”開道。希望百姓們能理解。

    江南蜀中,群雄割據,內斗不止。這個時候,“你們”應該放下私仇,以天下為重。“我”雖然實力不強,但愿意做先鋒,先出發北上。如果你們也想來,“我”非常歡迎,翹首以待。

    ——這幾句是點睛之筆,搶先占住了“道義”。“我”打大都,是為了天下蒼生,你們不來配合也就罷了,如果再趁機取“我”城池,就太不好了。陳友諒、明玉珍相離得遠,對山東沒有威脅。但朱元璋、張士誠就很有威脅。先用話把他們將住,就算他們不聽,以后打起來,至少“正義”在海東這邊。

    ——“道義”這個東西,說來很玄乎,看不見、摸不著,但作用不容輕視。“師出有名”。如果士卒們覺得他們是正義的、是對的,“民心所向”,打起仗來就會很勇敢,士氣就會很高;但如果“師出無名”,自己都覺得自己不對,這仗就不好打了,厭戰、不肯出力的現象就會普遍出現。

    接著說到“河洛關陜”,也就是察罕帖木兒、孛羅帖木兒、李思齊、張良弼等諸將。“周處美稱”,周處改過的故事家喻戶曉。“弘范之亡”,滅宋者張弘范,給蒙元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的后代卻慘死在戰亂中,被元軍殺害。

    再接著,號召天下英雄都來響應。

    最后,安撫一下“蒙古色目人等”,愿意歸順的,不歧視,如漢人一樣養之。

    通篇檄文看下來,可謂面面俱到。

    ……

    元帝求援的令旨和鄧舍的檄文,幾乎前后腳地相繼傳出,天下震驚。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