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五臟丹田-《極樂輪回》
第(2/3)頁
吳六奇說的輕描淡寫,可遞出的雙手卻格外慎重,不難看出此物對他的重要性。
大多豪邁的江湖中人有這般稟性,明明對他非常重要的事,卻要表達的瀟灑隨意,用來彰顯他們的瀟灑和大度。
浪七心中大喜,可謂得之東隅失之桑榆,人雖走了,可最重要的東西卻留了下來,就算沒有打開,他也能猜到,這那是什么心得體會,分明是吳六奇的畢生絕學。
這些所謂的俠者,在意的是什么,不在意的是什么,這段時間浪七也算是摸透了。
于是,他雙手高舉,慎重地接了過來,“多謝吳大哥厚愛,小弟必視若珍藏,他日若有所成,皆拜今日所賜。”
這番話當真說到了吳六奇的心里,他心慰地點了點頭,轉身上馬,揚塵而去,身后是眼神依依不舍,內心卻激蕩不已的浪七。
吳六奇的身影一消失,浪七像竄天猴似的回到了程府,關上門就開始研究吳六奇留下的功法。
由于沒有門派傳承,他的這套功法連個名字都沒有,甚至也沒有系統整理,里面的內容還真像他自己所說,的確是他的一些心得體會,既便如此,參考的作用仍然非常之大。
有沒有名師指導最大的區別在于少走歪路,而吳六奇的這本冊子恰恰就是寫了許多成功的經驗,還有失敗的教訓,最后總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這種做法有些類似于做批注,這點對浪七來說非常重要,換作本世界的原住民,對所謂的心得秘籍有著盲目信任,只會順著里面的內容展天思考,從而陷入內容慣性。
而浪七這個外來者對此卻有截然不同的觀念,直面批注和內容時,有時會帶著懷疑和批判,這讓他看到了許多不同的可能。
吳六奇雖師從極多,但從冊子上看,這些師傅里并沒有真正的武林高手,但每個師傅都有自己所長,刀槍劍戟、拳掌腳氣,皆有涉及,他從中提煉出一些適合自己的方向,遂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武道,這也是絕大多數散人流派高手的路子。
吳六奇的武功,擅長氣與體的結合,所以他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體,但由于沒有強者為師,所以他的內力修為相對偏弱,但卻能巧妙地將內力凝于身體,從而達到堅不可摧的境界,故有鐵丐之名。
以浪七這個外來者的角度來說,吳六奇屬于應用型武者,而并非科研型武者,單從這一點上來講,吳六奇并非浪七的最好選擇,可事實上,連他自己都陷入了一個誤區。
這個誤區就是外功和內功的割裂意識,他一直認為自己外功尚可,只是欠缺內功,所以要想立足,必側重內功,這種想法不能說不對,但卻太過形而上。
事實上將割裂開來討論本身就有問題,兩者本就是相輔相成,無論側重的是內功,還是外功,都是錯誤的,至少對自己這個外來者來說,是錯誤的,只有先學應用,從應用中找到自己的短板,才能齊頭并進,如此一來,吳六奇倒成了自己方向的不二人選。
程氏生意自然不止揚州,程氏夫婦一個是揚州大富,一個是太湖盜首,典型的“商匪勾結”,太湖一帶自然也是他們的天下,所以兩人經常外游收賬,聽得小廝說起浪七一擲千金的“豪放”,兩人對浪七的印象再次改觀。
眼前這個沒有內功的武者,卻有大俠氣概,想到初遇時對他的傲慢,心中漸感慚愧,夫婦倆雖從商,但畢竟也是江湖中人,最是佩服這種豪爽之人。
自此之后,對浪七更是禮遇有加,每次出門前,必認真交代家中小廝,不可怠慢了浪七。
浪七為了鉆研吳六奇的冊子,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安身之所,“半推半就”之下在程府住了下來,這一住便是三年。
別人修煉武功的態度是盲從,浪七卻是帶著討論的心態去學習,憑借引以為傲的大腦,終于在武功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