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三百六十章 檄文-《寒門宰相》
第(1/3)頁
金殿之內。
向太后已是明顯動搖,事實上之前對方就借修園子和辦大壽之事,肘制和委婉反對這一次出兵討伐黨項的事。
當然從向太后立場考慮,也自有她的道理。
以章越元祐年這三年的政績,加之之前向太后慷慨解囊,拿出兩千萬貫內帑支援軍資,使朝廷收復了靈州這座重鎮,令黨項降伏。她已足夠名垂后世,日后青史論之為一代賢后,可圈可點。
但陪著章越再打下去,她已無這個想法。
用朝野的話來說,黨項已是降伏,為何一定要滅其國呢?
到這一步可以了,不必再打下去了。
萬一滅黨項不成,以向太后不愿擔風險,偏于保守性子而言,確實是不太合算的。
再說了當今天子又不是她親兒子,真沒必要冒這個險,想得如此長遠。
最要緊是之前章越所言待天下有變再出兵伐黨項,現在遼國平定叛亂,耶律洪基更是恫嚇提兵百萬會獵于靈武,不僅加大了此番攻伐的難度,更是嚇破了向太后的擔子。
天子聽皇太后反對,他在其中轉圜般地問道:“司空,是否推遲些時日呢?”
章越看著殿中母子二人的猶疑,正聲道:“啟稟皇太后,陛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如今萬事俱備,只差一紙檄文,公之天下,豈可這時候戛然而止,如此實是視軍國大事如兒戲。”
皇太后見章越動怒,也是退讓一步道:“可是司空,遼國舉兵百萬……”
章越則道:“啟稟皇太后,遼國舉兵并足以改變我軍出兵事實。”
“臣已在河東呂惠卿處布下十五萬勁兵,他事不做,專地阻截遼國從云州來的援軍。就算遼軍舉國來援,臣也早有了應對之策。河北四路由章衡坐鎮,兵馬也是久練,雖不如西軍河東兵馬精銳,遲滯遼國南下亦可,何況京畿還有十余萬禁軍。”
“還有一等就是遼國,遼國是否平定了磨古斯叛亂,若真叛亂平息,何至于真的致書于臣呢?這是虛張聲勢,還是作何?”
“就算遼國真的平定了,此番叛亂,遼國動員兵馬幾十萬,國內空虛,要立即援救靈武也是力有未逮。反觀若真讓遼國緩過氣來,則朝廷再難有今日滅黨項之機!”
“故臣以為平黨項之事不變!”
天子徐徐點頭,認為章越說得甚有道理。
只聽垂簾念珠撥動聲又持續了片刻,最后皇太后道:“司空話雖如此,但與遼師決戰于靈武,干系太大,此舉太過行險。老身以為舉兵之事需押后些時日!”
“司空也不妨再考量考量。明日司空若仍決意出兵,我們孤兒寡母也唯有答允了。”
說完垂簾后傳來響動,皇太后已從另一門離去。
殿內留下章越和不知所措的天子。
……
都堂之中。
沈括,黃履,徐禧,韓忠彥,許將等人聞訊趕來,都是看著在都堂中央踱步的章越。
“陜西,河東幾十萬大軍已是全面擺開,錢糧軍資都已運至一線,現在朝廷突然說不要西征。”
“豈非極傷氣勢,前線將士會怎么想,朝野會怎么看,皇太后此語實乃……實乃……置軍國大事如兒戲。”
樞密使沈括言道。
已出任御史中丞的韓忠彥道:“可是契丹傾國來援怎辦?”
“朝廷還沒做好與遼國決戰的準備。”
徐禧道:“上一次永樂城之戰,本來勝券在握,也是因遼國介入而致功虧一簣。”
當時作為永樂城之戰的主將,徐禧對此事記憶猶新。
許將道:“因西征之事,現在朝廷九成的兵馬都在北方,已無兵馬可調。”
徐禧道:“我看不如遲一遲,如今入秋正是契丹與黨項騎兵最膘肥馬壯之時,不如依原案明年春夏之際舉兵伐黨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