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任是熟稔了幾分,秀晴的臉還是一下子染得通紅。 袁甫牽起秀晴的手,“你也是,這段日子辛苦你了。” ...... 牛嬸子一把擰過貼在墻角偷聽的牛進的耳朵,將他提溜到廚下,“恁多的事,你小子倒閑得打屁,快去廚房幫忙去!” 牛進嬉笑著跑進了廚房,牛嬸子望了眼客房的門,心下暗喜,終于成了! 待到這一陣雨勢過去,袁甫的身子也將養得差不多了。 秀晴將他送到村口,兩人的腳步都越來越慢。 眼看著就要踏上官道,袁甫再忍不住回身將秀晴擁入懷中。 數息之間,秀晴只覺得懷抱越箍越緊,直叫她難以喘息。盡管如此,她也不想挪動半分,甚至用手臂輕輕環住了袁甫的腰身。 摩挲著秀晴細膩的后頸,聞著她頭發上淡淡的桂花香氣,半晌,袁甫終于放開懷中佳人。 “給我寫信。”袁甫星亮的眼眸盯著秀晴,等她的回應。 “嗯。”秀晴點點頭。 如此,袁甫再不留戀,跨上驢車駕入了官道中。 一年中,秀晴又蓋了座農莊,受到與袁甫通信的啟發感慨,在兩座農莊的附近興修了義學,讓村子里有心向學的童子得以啟蒙。 袁甫來信,推遲了回來的時間。南邊的學系和北方大為不同,南下一次耗費頗多,回來后若要再去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了。 秀晴以二人的志向為重,更何況自己在清榆縣也不是無所作為。 五年后。 袁甫因《山川論策》一書聲名大噪,皇帝有意令他還朝。他卻道家中有事,執意不肯。 秀晴因數年的善行,受惠的各村都為她立了功德碑,在石橋闊路義學附近隨處可見。 張節這年十六歲,終于下了場一路考到殿上,皇帝親自點他做了這一朝的狀元郎。 張節回鄉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為自己的姑母和義父操辦了婚禮。 令這一段故事廣為人知,傳為佳話。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