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一次,是少數幾次,希爾德無法完全布蘭的指派,他好話說盡,甚至對易安提出,兩方同盟,共分其余阿非利加的領地,但是易安還是沒松口。 既然給臉不要,那我親自來取。 滅掉好人伯爵的一個半月后,布蘭重新列隊。 此時的正十字兵團已經被布蘭收編,打散入白龍衛,成為下屬的一支重裝兵團。 中意四分之三的土地都被米蘭整控,布蘭就地征糧,就地練兵。 制造出更大的動靜,放出風聲,手中六萬大軍將會踏平易安。 戰爭也要比拼政治力量。 易安看的清楚,雖然柴蘇中風后,他已經加快腳步吞并羅馬的反對者,收買大量部隊。 但他的根基有先天缺陷。 他只是女婿,還是外邦人加入柴蘇的陣隊。 控制羅馬靠的是財富。 如今米蘭做大,在米蘭也經營自己的勢力跟教會,禁止了從北面來的朝圣者,而在南方,又有跟自己鬧分家,虎視眈眈的三人眾在。 易安如果不先發制人,再過兩三年,他的統治力度就會下降,屆時就算布蘭不來,三人眾不來,他也會陷入困境中。 他參加戰爭為了達到合談目的,此前他需要建立功勛維持更強的統治。 趁著中意內亂,他出兵占領,嘗到勝利果實,接著只要撐住布蘭猛烈的攻勢,他就可以把布蘭逼上談判桌,拿到想要的東西,擺脫將來被動局面。 易安此刻明白,布蘭對于上羅的渴望,以及想要建立意大利王國的野心。 知道對方的底線,那自己的底線如果不跟對方底線違背,就有一談的機會。 易安出身北非,突尼斯行省的故鄉之地,對他來說也是十分好的,那些地方,也不屬于意大利跟羅馬的法理。 易安甚至覺著可以換地統治。 這跟希爾德提出的條件相似,但希爾德是虛心假意的。 只有等自己占據主動,才能真正讓局面朝自己手中發展。 六萬大軍聽起來嚇人,但攻守雙方都心知肚明怎么回事。 布蘭決定一捶定音,引誘易安出來決戰。 但易安領地在羅馬,進入這些邊境,只要派兵死守即可,打輸了也可以往退,根本沒有壓力,甚至他有的是時間跟布蘭耗。 眼下布蘭勢強,但多面都有危險。 而易安敵人就兩個,三人眾跟布蘭,但柴蘇在羅馬死前,易安就把西西里島跟突尼斯的海軍力量都抽調來羅馬,歸于自己手下,一時半會,三人眾只能望洋興嘆。 這一戰役被稱為米阿(阿非利加)戰爭。 無論布蘭軍怎么叫囂,易安就跟石佛一樣,大軍死守,并從羅馬輸送谷物北上,支撐戰局。 易安可以動員的兵力,加上盟友,約近兩萬。部隊少于布蘭,但都是跟隨柴蘇一路奮戰過來的老兵,戰力跟凝聚力都在。 布蘭這群士兵雖然人數倍之,但組成成份多樣,從白龍衛,條頓,少數山民,猶塔人,正十字兵團,幻象團,來投的伯爵聯軍等。 雖稱六萬之巨,但打起來,調度辨認,統一指揮等,非常的吃力。 這樣一來,布蘭不敢輕進,不敢過多重用投降者。 不過也有很多好處,布蘭趁此練兵,增加手下諸將的能力。 兩邊人都有盤算,易安想著拖到布蘭不想打就贏。 布蘭只能改變計劃,最大程度的取得利益,同時密切關注后方的領地變化。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