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二章合一-《清穿之嫡長子》
第(1/3)頁
當初清廷與沙俄簽訂休戰文書的時候, 明確要求過沙俄不許染指大清的疆域,而此次準噶爾生亂之事中,明顯有沙俄的影子, 若非是沙俄在其中攪合挑撥, 這準噶爾哪里有這般膽子, 如今居然還禍亂西藏。
而康熙這番派了使臣帶著文書去找上沙俄,不過是正式宣戰罷了,若是在以前,康熙肯定不會為了一個準噶爾就與沙俄開戰, 一旦開戰不僅會耽誤農事, 還要大量軍需,而沙俄不過是一群蠻子, 離中原之地甚遠,根本劃不來, 但是在得知西伯利那里的珍貴后, 康熙如今卻動了心思。
沙俄野心不小,這些年不斷向歐洲那邊擴張征戰, 他們的重心雖然不在東部這邊,卻并沒有打算就此與大清相安無事, 而是時不時就派人過來騷擾一番, 這種事情已不是頭一回,原本以為也會像往常一樣, 說不定還能撈上不少好處, 哪里想到一向選擇息事寧人的大清這次竟然如此強硬, 還派了使臣帶著宣戰文書而來。
而弘暉關注這件事,不過是想派出一堆人跟著這些使臣一起北上,既然已經打算將西伯利亞收回來, 以大清如今的實力是完全有可為的,而弘暉自然要提前開始布陣起來,他讓自己的人手跟著使臣一起北上,一方面算是在康熙面前過了明面,另一方面安全性更高,為了在途中保護使臣,康熙還派出了一支小隊,都是精銳軍士。
其實康熙在從弘暉這兒得了西伯利亞的消息后,也就派了探子北上,不同于弘暉只是讓人手停在黑龍江流域,康熙就沒有任何顧慮,直接讓人探到沙俄境內,也正是如此才得知了許多令他心驚的事情。
那沙俄的皇帝雖然子嗣不如他眾多,但是卻也娶過幾任皇后,聽聞宮廷內部斗爭還挺激烈,而最如今上位的彼得大帝正是以前老皇帝繼妻所生,康熙根據探子帶回來的消息,立刻察覺這是個極為棘手的對手,不僅能在異母姐姐的打壓下奪得政權,而且還極有見地,年少時便對軍事感興趣,曾建立“少年軍”,甚至率少年軍平息自己異母姐姐策動的叛亂,奪回政權,這種經歷與康熙極其相似,這也是他對這個彼得高看一分的原因。
但不僅于此,康熙得知這個沙俄皇帝年少便出游海外,還學了大量航海學識和造船技術,等回到沙俄后就開始建立造船廠,然后建立起沙俄第一支艦隊,甚至很快就利用這艦隊開始遠征,康熙看著這些消息十分心驚,這樣年輕有魄力的皇帝,一看便不是個安分的主。
而探子帶回來的大量消息驗證了他的想法,在遠征奪下一個叫做亞速的地方后,第二年彼得就派了大使團出使西歐,不斷地與那些海外國家學習科學技術,甚至自己本人還親自隨團出訪過,不僅到處學習造船航海技術,還聘請回大量海外技術人士回沙俄,在此之后,這個彼得在沙俄便大刀闊斧地開啟改革,除了開辦各種工坊外,又是開鑿運河,又是開通商埠,甚至還建學校、辦報紙,廢除掉許多陳規陋習,大量征用有才之士,還大力擴建軍隊,弄出步兵、騎兵、炮兵等名目來。
康熙將探子遞回來的折子一覽,便知這是一個極有想法的年輕君主,而這個沙俄皇帝的許多做法甚至與弘暉很相似,康熙心里非常清楚弘暉這些年給大清帶來了多大的變化,可想而知,如今的沙俄肯定也是蒸蒸日上,甚至有可能對方做得更多,康熙對此深深忌諱,有這樣以為對手在北方虎視眈眈,他如何能放心得下。
最要緊的是,康熙如今年歲大了,而那彼得皇帝聽說還相當年輕,康熙根本耗不起,這兩年他身子愈發虛弱起來,而對手卻還年輕氣壯,他不得不為大清的祖業多番考慮,而這也是他此次放手讓弘暉大干修鐵路的原因。
既然如今的沙俄有這番變動,那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放任不管,必須多派些兵力過去鎮守,既然他們有石油、有鋼鐵這樣的利器,那就必須得利用起來,面對強大的敵人,此時不能再守拙。
而康熙在聽聞那沙俄皇帝還派了使團去西歐游學時,心里若有所思,這個彼得皇帝能有這番變化,與其游歷海外有著很大關系,而康熙以前從未將那西洋夷國放在心上,在他看來不過是一群蠻子罷了,如今看來那些人還是有不小的能耐,彼得皇帝不過是從中學得些許皮毛,便能有這番造化,焉知那西洋又是何等模樣。
康熙不由想起被弘暉折騰出去的出海講學團,如今這些人去了海外已經有了一載,也不知如今有何變故?康熙以前對出海商船的事情從不過問,故而也從未將那些出海人士召到殿前詢問過,如今心里卻多了幾分迫切,他想讓那些出海講學團能早日回來,好讓他得知那西洋如今究竟是何境地?
而遠在西洋的講學團可不知他們如今還沒回大清,就已經被康熙給惦記上了,如今他們心里也正經歷著一番巨大波動。
這支出海講學隊伍里有不少人都是被忽悠進來的,不是出身國子監的紈绔少爺,便是至今沒有功名的中年文士,他們本就對這出海之事興趣不大,若非是受到烏智德伍與胤祉的忽悠,也不會上了商船,可等登上船后,很快就心里產生悔意。
從大清坐船到西洋,他們也不知道在海上漂了多久,只覺那日子十分難熬,在登船之初興許還有幾分新鮮勁兒,畢竟住在京中的多數文人少爺們都是沒見過海的,可是很快他們就察覺這坐船不好玩了。
在海上資源非常少,他們吃的膳食幾乎都是干糧,要么就是腌制過的,或是派人打撈了海魚上來,總而言之新鮮的綠蔬果子幾乎沒有,甚至就連喝的水都不多,有時竟還要等著將海水過濾才能喝,這些講學團何曾受過這樣的委屈,他們多是家境殷實之輩,平時在家中都被丫鬟小侍們精心照料著,這次上商船頂多就只能帶上一個侍者,一個個都叫苦連天起來。
而除了物資極少外,還有不少人暈船,不管大夫給了多少藥劑都不管用,上了船后就面如菜色,全程都是在床上躺著度過,若非是身邊還有一個侍者照顧,都不一定能挺的過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