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后續安排-《我用三綱五常逼瘋古人》
第(3/3)頁
左玉望著面前的卷宗,映入眼簾的那行字讓她不由自主地握緊了拳頭。
“那時他還不是首輔。”
左玉聲音陰冷地道:“那時的羊滿倉才十二歲。”
她深吸了口氣,沉默久久后,終是忍不住狠狠拍了下案幾,忍不住唾罵道道:“十二歲的孩子!!怎能下得去手?!好好的人會被閹割?好好的人家會讓自家孩子出來當孌童?這口供上寫的清楚,畢新問都沒問,只管享樂!所以,哪怕個中詳情不甚明了,但他也絕對能猜到這些孩子是遭受了什么!我大昭厚待讀書人,可這些讀著圣賢書的人對百姓都做了什么?!都做了什么?!”
回應左玉的是沉默。
久久的沉默后,鄭高嘆氣,“姬君,其實下官一直覺得大昭不該如此厚待讀書人。”
“鄭大人的意思?”左玉愣住了。
“姬君,我大昭問鼎以來,殺過幾個文官?殺過多少武將?”
左玉愣了下,隨即搖頭,“據我所知,除了太祖那會兒,后面被殺文臣寥寥無幾,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都沒有,而武將……”
左林的臉浮現在左玉腦海里。她慢慢垂下眼,喃喃道:“我父親一直戰戰兢兢地求活,哪怕貴為鎮國公,哪怕身為驃騎大將軍,但依然不敢有半點逾越。武將被殺,應是很多吧?”
“所以,文武才會不和。”
鄭高道:“文官為惡至多流放。而武將稍有錯,輕則罷官,重則抄家砍頭,如此文武怎能齊心?再者流放地的文官多了,那流放地也不再是流放地。荒僻之地,人不識圣人書卻有向圣之心。那些人,德行沒有,但圣人言卻背的滾瓜爛熟。稍稍等個幾年,十幾年,若有弟子中了進士,為了官,那是不是又能大開方便之門了?流放雖苦,可這苦是與為官時比的。再苦,能苦得過地頭農夫,民間百姓嗎?今日出這等足以載入史冊的惡事,概因我朝過于厚待讀書人!頭上無刀懸,抬頭不畏天,沒了約束,自是會惡到惡鬼都自嘆不如的地步!”
他說著就拱拱手,“姬君,事已至此,動怒于事無補。若真不想這樣的‘惡’現世,那我等應爭取多殺幾個文官,哪怕流放了的也要揪出來殺之,誅之!”
左玉望著鄭高。久久后,她起身,襝衽向鄭高行了一禮,“先生高義,心中唯有民與國,請受佩瑜一拜。”
“姬君,不必如此。”
鄭高起身回禮,“畢新或這回還能辯解,但這幾個人……”
他走向案幾,手在卷宗上指了指,“都是辯無可辯的,這幾人必須受刑!如此,才能讓天下臣民明白:犯哪條事,用哪條法,哪怕流放了,哪怕死了,依要追責!如此,才能震懾人心!如此才能稍稍震懾貪官惡吏!太祖殺盡天下貪官,天下清廉十幾年……”
這話的意思明白不過了。要不是碰上先帝那混賬,這個威懾力起碼能持續幾十年,這樣惡劣的事許就不會有了。
但是左玉聽了這話,卻有悲哀浮上心頭。她雖然欣賞鄭高敢于向自身階級開刀的作風,但這天下只要還是家天下,那這天下其實并不會有多大變化。所有人都得指望一個好皇帝來過活,這才是封建時代普通民眾最大的悲哀!
只是她勢單力薄,無法改變什么。她能做的就只有好好搞教育,把自己知道的知識傳授出去。民智未開時,搞什么都是扯淡。
將心緒收起來,她點點頭,“鄭大人所言極是。若能借這事給予天下讀書人以震懾,那受害者或許才能得到真正的慰藉。起碼,即便是被人害死,但也可能救了別的人。”
鄭高用力點頭,“我已寫好奏折,何寧必是要受凌遲的。至于他家人該如何處理,得由陛下定奪。”
“比起何寧……”
左玉冷了眉眼,“我更希望當初的沂陽縣縣令與池州知州來此地受千刀萬剮之刑!諸惡皆由他們而起,萬苦自當有他們來受!他們不在此受刑,民心難安!”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