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汴京-《失憶后被權臣嬌養了》
第(2/3)頁
姜鶯堅持要拜,王舒珩不信鬼神,他道:“你有何愿望?求神佛不如求我,有求必應。”
佛塔前還是如以前一樣,清凈無人,只有風過林梢的聲音。
說話間,姜鶯已經在佛塔前的蒲團上跪下,說罷還拉王舒珩一起跪下,鄭重道:“這里許愿可靈了,夫君信我。”
王舒珩只得無奈地跟著她跪下,他很想知道小姑娘到底在這里求過什么,竟如此堅信許愿一定靈驗。
只聽身側姜鶯閉著眼道:“神明在上。一年前,信女請月下老人,以沅陽王為圭臬牽線姻緣,如今了卻心愿,特來拜謝。”
聽到這里,王舒珩一怔。姜鶯一年前就來求過他?
一旁,姜鶯還在繼續,“信女還有一事叨擾,如今嫁得如意郎君,愿郎君千歲,與信女年年相伴。”
“姜鶯,你一年前就肖想過我?”
佛塔面前,姜鶯起身沒好意思說,王舒珩追上去,“說話。”
“夫君這么好,我不能想嗎?”她許愿的時候還未對沅陽王生出心思,但也覺得沅陽王千般好,是當嫁之人。
王舒珩一陣悸動,他與姜鶯相識的晚,以前只當她是個小孩兒。還是被姜鶯三天兩頭粘著,才粘著別的心思來
下石階時,王舒珩牽姜鶯的手又緊了幾分,他揶揄:“所以,是娘子先喜歡我的?”
說起這個姜鶯就生氣,鼓起腮幫子像一只氣呼呼的河豚,“才不是,是夫君先喜歡的我!”
“是是是——”王舒珩極其好說話,“我先喜歡的你。”
一路往下,山上暮鼓晨鐘,寺院中響起誦經之聲,“因果巡回,生亦是死,死亦是生”
莊嚴肅穆的誦經聲蕓蕓繞耳,姜鶯想到什么,忽然問:“夫君,你有沒有想過來生。”
“沒有。”王舒珩回答的很干脆,他是活在當下的人,從不為虛妄的事浪費時間。
姜鶯說:“那好吧,如果有來生,我還要嫁給夫君。”
她的笑容在日暮下格外溫柔,王舒珩有一瞬間的失神。那瞬間,不信神佛的沅陽王也有了觸動,他道:“若有來生,我要與你青梅竹馬,總角相識,垂齠玩耍,豆蔻之年許下紅妝十里。”
姜鶯不住地點頭,又聽王舒珩恨恨道:“省的被程意那混賬東西搶先。”
日暮時分,千臺廟漸漸歸于沉寂。王舒珩在寺廟后院和住持打聽凈空法師的事,姜鶯在馬車前等候,冷不丁遇上一個人。
姜羽在身后喚她:“二姐姐。”
看清來人,王府護衛和小鳩都沒甚好臉色,姜鶯不打算理她,卻聽姜羽自顧自道:“二姐姐,以前是我多有得罪,程公子高中的事想必你也聽說了,以后咱們都在汴京,相互還需多多照應。”
姜鶯不耐煩理她,還是端著王妃的禮儀道:“免了,我有夫君,與程公子姜姑娘不熟談何照應?”
小鳩盛氣凌人:“我們王妃有沅陽王照應就行,姜姑娘求人就拿出求人的態度來。”
主仆二人不客氣的話叫姜羽難堪,她今日前來確實抱著交好的意思,程意高中以后去汴京人生地不熟的,就算不能得沅陽王相助,也不能交惡,因此她才放下身段前來示好,不想才說第一句話就碰了釘子。
可如今姜鶯是沅陽王妃,就算姜羽不滿也得忍著,她笑:“是,是我說錯話了。二姐姐身份尊貴,等到了汴京若有用得著我的地方,只管開口。”
姜鶯搖頭,“放心吧,不會有。”
“二姐姐,聽聞汴京到處是達官顯貴,多認識一個人多一條路,咱們好歹是姜家的。”
姜鶯好笑:“你也知道自己姓姜?”這是在說姜羽不知廉恥與程意暗通款曲的事。
不等姜羽開口,身后便傳來一陣威嚴的聲音,“本王的王妃需要你來護?”一個挺拔的身影穿過夜色而來,王舒珩負手而立,平靜的神色莫名透著股戾氣。
他來到姜鶯身旁又緩和了神色,說:“抱歉,讓你久等了,先上車。”
說著親自把姜鶯抱上馬車,轉頭對姜羽冷冷道:“這位姑娘是瞧不起本王還是太看得起你自己?本王的王妃自己護,輪不到外人插手。”
那聲音冷冷清清,但聽著就是讓人不寒而栗,姜羽頭埋的很低:“是是民女不自量力叨擾殿下和王妃,民女這就走。”
“等等。”王舒珩叫住她:“給本王的王妃道歉。”
姜羽腿抖根本不敢抬頭,顫著聲道:“民女向王妃道歉。”
王舒珩挑眉,就差把不滿意三個字寫臉上了,姜羽趕忙又道:“民女多有得罪,知錯了,還望王妃大人有大量不要與民女計較。”
隔著車壁,姜鶯看不見姜羽但能清晰地聽見聲音,她不用看也知道,外面姜羽是何等的害怕。
她笑了下,聽王舒珩道:“滾吧。”然后又意味深長地說了句:“姜姑娘就這么確定程意高中?”
姜羽滿腹疑問,她過了那么久的憋屈日子,如今把希望全寄托在程意身上,沅陽王這是什么意思?
可不等她問,王舒珩就上了馬車,揚長而去。
二人趁夜而歸,姜鶯好奇,“夫君最后那句話是什么意思呀?”
王舒珩故意賣關子:“過幾日你就知道了。”
瞧他那副神神秘秘的樣子,姜鶯就不再問了。不過剛才姜羽靠近時,她聞到一陣香,那陣香讓她想起一些不好的回憶。
“夫君,去年五月初五加害我的人,好像是姜羽。她一靠近,我就聞到那陣香了。”
王舒珩對她的話不疑有他,這個可能他早就想到了,只是一直沒有證據。
“是真的,那股香我不會記錯。”
王舒珩笑,“我不是不信你,放心吧,舍不得你白白受委屈。”
當時姜鶯從石階上滾下來傷的嚴重,若非那日王舒珩恰好在千臺廟,后果不堪設想。每每想到這些,王舒珩就恨不得把人千刀萬剮。
在臨安的日子飛快,很快就到了回汴京的時候。這日天朗氣清,碼頭人來人往。
姜鶯的東西在汴京都已經置辦好,沒什么需要帶的。二人登船后站在甲板上沖姜懷遠和孟瀾招手,少女初長成,是該遠行的時候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