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規劃未來-《工程代號521》
第(2/3)頁
何鳴去意已決,繼續挽留毫無意義,陳耀華只好說道:“好吧,我這里沒有問題,只要那邊辦妥了,我可以隨時在你的調令上簽字。”
說實話,何鳴連課題組長和項目負責人都不是,他在521工程算不上什么重要角色,他的調離對521工程的發展不會造成任何影響,但挽留的話還是要說的,畢竟同事一場,陳耀華對他還是有些感情。
其實,在目前形勢下,只有類似何鳴這樣的邊沿人物才想調離521工程,其他技術骨干根本沒有這種想法,因為真正想在高性能密封材料領域有所建樹的科研人員,如周玉明、許巍、郭新民和田海濤等人,他們知道在國內跟高性能密封材料有關的科研生產單位,即使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也沒有比521工程更好的科研氛圍和技術力量,更別說那些鄉鎮企業和個體民營企業了。
面對人才爭奪,縱然521工程在多方面都處于有利地位,但陳耀華不敢掉以輕心,他清醒地意識到,在機制體制和職工福利方面,跟南方那些企業比,521工程實際上存在著不足,如果在這些方面得不到改善,在利益誘惑面前,誰也不能保證所有技術骨干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老陳給梅院長打報告,建議院里改善職工住房,適當提高獎金額度。憑借521工程良好的經營狀況,這些年來,取得的利潤除了規定上繳的部分,自留利潤的累積逐年增多。
畢竟沒有跟外界隔絕,當整個社會都在考慮經濟利益的時候,陳耀華認為,可以利用自有資金把職工福利搞得更好一點,留住人才不能光喊口號講大道理,適當照顧職工的利益關切,讓他們體會到把工作做好不僅是一件光榮的事,而且也能讓自己得到實惠,給他們講道理才有說服力......
八十年代中期,上級部門給了521工程指揮部兩個去美國考察學習的名額,陳耀華早就想實地了解莫頓公司的科研和生產管理運作機制,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他本身又是521工程總指揮,讓他帶隊出國考察,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是,上報給主管部門的出國考察名單,卻是周玉明和郭新民的名字,“陳總,你是國內頂級專家,又是521工程總指揮,你怎么不去呢?”辦事人員十分不解。
“我都五十多歲了,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畢竟521工程的未來主要靠他們。”
“你可知道,這是部里從國家有關部門爭取來的機會,十分難得,憑你的身份,由你帶隊出國考察,收獲最大。”
“我知道機會難得,但咱們也要相信年輕人,把機會留給他們,也許收獲更大!”
周玉明和郭新民同時出國考察學習一年,陳耀華再次一身兼三職,除了自己擔任的521工程總指揮,他要暫時代管TSM研究室主任和521工程辦公室主任的工作。
這一年,因為TSMT500和TSMT600兩個系列產品在年初和年末先后投產,并陸續投放市場,加上TSMT700的探索實驗處于關鍵階段,陳耀華要么在單位不分晝夜的忙碌,或者出差奔波于用戶和市場之間,因為長期得不到休息,到了下半年,頭發白了三分之一,也消瘦了一些,整個人看上去蒼老了不少。
在周玉明和郭新民出國考察學習歸來的歡迎會上,兩位同事拉著陳耀華的手,看著他深情地說:“陳總,這一年你受累了!”
“年歲不饒人啊!要是放在十多年前,這不算啥,那時也是身兼數職,整天忙個不停,卻沒感覺多累,現在老咯,要是你們再不回來,我恐怕真堅持不住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