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火炮真正的不足在于……其要操作的人太多,一門火炮需要五十人如果用這同樣的人數就可以操作五臺投石機。 所以真正要對比的,是一門火炮與五臺投石機,且發射速度還更慢,打出一枚炮彈的時間投石機已經打出十個石彈了……這么一比火炮就落了下風。 倫納德這算是誤打誤撞想錯了卻做對了。 然而,即便是做對了也毫無意義。所以火炮……確切說是發射實心彈的火炮在攻城上是利器,但作戰上卻有所不足。 攻城時它幾乎可以不用考慮射速慢的問題。 一發炮彈打完之后慢條斯理的清理炮膛,甚至還可以等一會兒讓火炮冷卻,接著再裝藥、裝彈、裝引信…… 但若是在戰場上面對敵人沖鋒,一千人操控著二十門火炮肯定擋不住一千名拿著長槍沖鋒的步兵。 這也是近代勃艮第看似先進的火炮兵卻會一次一次又一次敗于落后的瑞士槍兵、戟兵之手的原因之一。 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因素勃艮弟公國以為火炮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主宰,于是將士兵的訓練時間和重點用在火炮操作上。 于是可想而知,當勃艮弟的火炮兵與穿有盔甲手持長槍腰配護手刺劍的瑞士人短兵相接時會有什么下場。 贏丹不緊不慢的指揮著炮兵一排排的朝城墻發射炮彈,然后看著那些炮彈帶著巨大的動能嵌入城墻。 某些炮彈會反彈出來,那或許是碰巧撞到了嵌在墻體里的炮彈。 城墻就這樣一點點被“侵蝕”,且主要是中下部……這是贏丹下令將炮口壓低的結果。 原因很明顯,中下部才是城墻的要害,只要將其中下部摧毀了整段城墻便會就此崩塌,反之若是打上部則不然。 炮彈一波接著一波,安息兵士只能遠遠的站在城墻上看著,無奈、無助,更主要還是驚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