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也許,因為印度對大秦的忠心以及為大秦立下的汗馬功勞,再加上贏丹與威亞斯的私人感情,印度會有更多的自主權。 問題在于更多的自主權有時反而不是好事因為這就意味著印度不受大秦控制,將來有可能會是大秦的敵人。 有句話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威亞斯以前不懂這些,但跟著贏丹一路東征西討看多了中原各國的吞并以及明爭暗斗之后,當然明白越是受重用、軍功越大有時反而越危險這個道理。 更何況,印度復國又能如何? 在秦軍將要控制整個西域的趨勢下保持印度這不過上萬百姓的小國而且還與安息交界,秦軍甚至不需要自己動手,只需要不為印度提供保護……印度就要吃不了兜著走。 因此,印度最光明的前途應是憑其英勇、忠心及功勞成為秦軍的一份子。 這才是大勢所趨,也是明智的選擇。 贏丹點了點頭,說道:“我大秦一向樂于接納各國軍民,印度若是有心并入大秦,我贏丹可以做主為你等并入秦籍!” 贏丹這倒不是在空口說白話秦律就有這樣的規定,若它國軍民來投的話就會分給多少多少田,以及宅地還有賞賜。 當然,這條律法是在還未統一時制定的,主要是為了吸引六國軍民來投,只不過統一之后還未來得及更改。 此時印度國也是它國,當然也適用于秦律,贏丹說這話也是合理合法。 不僅合理合法,贏丹認為這還是個很好的開始印度身為西域三十六國的一員,甘心歸順大秦,那其它國家是不是也應該考慮一下? 甚至贏丹還認為應該將印度樹為榜樣并加以重用。此戰秦軍死傷一千余人,大多是印度軍。 殺敵三千,俘敵五百……這些俘虜的安息大多是從馬上摔下來受傷無法逃走的。 不過他們很快就被計入殺敵數中。 不是贏丹心狠手辣,事實上經過樓蘭一戰后,贏丹已經意識到要對安息寬大一些了。 但一來此時的秦軍實在不適合留俘虜,二來這些俘虜大多是傷員…… 傷員就麻煩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