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從京城回來,李文杰得到的是二等獎的證書。 他們這次比賽,既算團體成績,也算個人成績。 在所有參賽人員中,李文杰可以算是出類拔萃,可是,更大的事實,全國其他地方的天才少年并不少。 好幾個人的分?jǐn)?shù)直逼李文杰,相差也就是一兩分,而李文杰的其他隊友,差距就大了,每個人都要差十分以上。 而且在試驗考核中,李文杰參與不多,并且最終實驗成績他們整體靠后。 無形當(dāng)中,香林代表隊的分?jǐn)?shù)就被拉低,李文杰算團體分的話,也沒有一點優(yōu)勢可言了。 對于這個結(jié)果,李文杰既不失望,也沒有氣餒,可以參加一次這樣的大賽,算是十分難得的人生經(jīng)歷。 畢竟這種比賽,背后是以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做支撐的。 論及智商,全國沒有哪個地方比別地有明顯高出,同樣的人種,同樣的文化,同樣的生活習(xí)慣。 但是在教育資源和教育質(zhì)量上,全國則是不平衡的。 有那么十來個省,人家不管是在中學(xué)教育還是在高等教育上,投入和產(chǎn)出都很明顯。甚至于,他們對于教育的理念和傳承上,也要豐富和久遠許多。 當(dāng)一個地方十分重視教育,有豐沛的投入,有優(yōu)秀的教師,再加上學(xué)生的努力,那么這個地方必然會教育成果凸顯。 而這種軟實力,不像其他硬件投入,可以很快見效。 就比如香林省要想在教育上追平隔壁的兩個兄弟省區(qū),那么根本就不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起碼要持之以恒的重視和加大投入五十年以上,才能說有那個可能性。 就因為如此,相較之下,那幾位帶隊的老師則是十分欣喜和高興。 因為在過往,香林代表隊別說拿珍貴的一等獎了,連二等獎也沒拿到過。 歷史最好成績就是上前年得了一次三等獎。 除了那一次,每次都是興奮而去,鎩羽而歸。成了其他隊伍的磨刀石和墊腳石。 回到柱城,李文杰他們接受了一次表彰。 既然成績有所突破,那么表彰一下,也是應(yīng)該,既鼓勵了學(xué)子,也等于變相肯定了自己的成績。 這次表彰,不但有證書,而且,每個人還得到了三千元的獎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