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你待如何?” “在下身為羅將軍門人理應為其報仇,然殺掉一位于國于民有大功績的皇帝,并非俠義之舉。在下思忖許久,只好兩不相幫。” 李世民“哦”了一聲,對之不再理會。 他身邊的甲衛首領卻領兵走上前來,對季憐月肅然說道:“你既不參戰,便將武器交出來吧。” 季憐月坦然交出玉扇。甲衛首領仍不放心,如臨大敵般命甲衛們將之困起。此人雖看似一名文弱書生,然其身為地擂擂主,豈容小覷。 層層包圍中,季憐月垂眸靜立,安之若素。 就在此時,本是膠著的東宮戰局突生變故。 ******** 竇建德簡介: 竇建德(573-621年),祖籍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市),貝州漳南(河北故城縣,另一說山東武城縣)人。隋末河北農民起義軍領袖,東漢大司空竇融17世孫,遼東宣王竇拓玄孫。 他世代務農,曾任里長,尚豪俠,為鄉里敬重。大業七年,隋煬帝募兵征討高句麗,竇建德在軍中任二百人長。目睹兵民困苦,義憤不平,遂抗拒東征,并助同縣人孫安祖率數百人入漳南東境高雞泊,舉兵抗隋。及后,竇建德家人被隋軍殺害,乃率部眾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達的起事軍隊。先后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國,稱雄河北。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為救王世充,在虎牢關一役被李世民擊敗并被俘,同年被唐高祖處死于長安。 竇建德自起兵至敗亡,首尾共歷十一年。此人有勇有謀,不貪圖榮華富貴,待人以仁,可謂隋末仁義第一人。讓我們來看看后人是如何評說他的。 《舊唐書》:“竇建德義伏鄉閭,盜據河朔,撫馭士卒,招集賢良,中絕世充,終斬化及,不殺徐蓋,生還神通,沉機英斷,靡不有初。及宋正本、王伏寶被讒見害,凌敬、曹氏陳謀不行,遂之亡滅,鮮克有終矣。” 舊史指出竇建德的失敗在于愎諫,然其仁德仍長存于河北百姓心中。河北大名縣有“竇王廟”,父老群祭,歷久不衰。大和三年(829),魏州書佐殷侔有感于其事,特在廟中立碑紀念。據說直到唐朝滅亡后的五代時期,河北地區仍有民眾在祭奠竇建德。 殷侔《竇建德碑》:“云雷方屯,龍戰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歸圣人,于是玄黃之禍成,而霸圖之業廢矣。 隋大業末,主昏時亂,四海之內,兵革咸起。夏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東,皆所奄有,筑宮金城,立國布號,岳峙虎踞,赫赫乎當時之雄也。是時在黎陽,世充據東都,蕭銑王楚,薛舉擅秦,然視其創割之跡,觀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 房彥藻(隋末唐初大臣,宰相房玄齡叔父)贊之:“公逸氣縱橫,鷹揚河朔,引蘭山之驍騎,驅易水之壯士,跨躡燕齊,牢籠趙魏,好通戎夷,聲振華夏。” 吳遜詩云:“圖謀屢戰起甲兵,奮力當時事未成。惟有竇陵魂不見,時聞風木動秋聲。” 劉黻詩云:“簌簌西風吹竇陵,郊園草木盡秋聲,山河原自歸真主,夏鄭徒勞起甲兵,塞雁傳哀云外去,林鳥結陣垅頭鳴,臨風莫嘆興亡事,極目霜天無限情。” 另:本文中的竇氏兄妹皆為虛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