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八十六-《往生記》
第(3/3)頁
這就讓研發小組騎虎難下,由于k32-pro的內核不需要微碼電路,因此顯得十分‘精’致小巧,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最小的處理器內核了,大概只消耗了三萬五千個晶體管(ARM處理器同樣如此)。
這么小巧的內核再加上一些外圍的功能電路也不過讓芯片的面積增加了一點點,虞博士甚至想將兩條數據處理流水線集成在一個芯片上,這樣做是完全有可能的,相比386使用的近28萬個晶體管依然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模擬了之后卻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兩條流水嚴重加劇了等待數據的時間,反而使得‘性’能還不如一條線。
這就讓虞博士難以取舍,費盡心思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后還是西‘門’子的一個工程師提議加上cache,或許可以緩解一下數據等待的問題。
Cache不大,只有2kb,不是字節,是位,2k位而已,卻占據了相當于原本整個芯片的面積,讓k32-pro的成本增加了一倍。
不過這是值得的,加上了cache的k32-pro如虎添翼,數據等待的問題雖然存在但是已經微不足道,‘性’能居然超越了k32一倍之多,8兆赫茲的版本每秒可處理的指令數目達到了四百萬條,當時沒有任何處理器可以與之比肩(386大概是四百到五百萬條指令每秒吧,不過386的頻率可是從二十兆赫茲起跳的)。
芯片大了,自然會影響成品率,對測試的難度也會加大,這也讓虞博士很頭疼,在芯片工廠用盡了方法也無能為力。
萬沒想到這個問題居然會被一個不到二十歲的家伙給解決了,讓虞博士感慨不已。
這個幸運的家伙就是長久介紹過去的斯蒂芬周,這小子現年19歲,在VS的時候居然還在讀書,后來因為對硬件電路比較感興趣,又被處理器研制小組給破格錄取了。
小伙子十分好學,本來他是想辭去工作專心上大學,可是虞博士與之接觸一段時間之后非常欣賞他,勸他道:“你去學校不過學的是一些過時的東西,哪有在這里創造的樂趣?”
斯蒂芬周想想也是,在這里接觸的都是一些***的大師,能學到的東西似乎也不比大學差,還能賺到一筆可觀的錢,因此窮人出身的他方才決定留下。
邊學邊做的斯蒂芬周,發現了一個問題,隨著集成度的提高,無論是設計還是測試都非常困難,想要在一個成品中查找錯誤更是難上加難,作為質量檢測專業的他自然對此‘花’了些功夫。
某日他突發奇想,是不是可以在處理器設計的時候就加入一些用于測試的電路,等做好之后只需要‘激’活之就可以簡單的確認芯片沒有問題。
他將這個貌似簡單的想法告訴了研發小組的同僚,誰知卻被大加贊賞——沒有任何人想到這個方法。
虞博士也認為這個可行,難得的是他十分的支持這個年輕人,更是接著這個創意想出了一個提高成品率的方法,那就是在芯片設計中增加冗余電路,用以替代那些在制造中損壞的電路。
“想法很好,你就負責這部分的設計吧。”
虞博士輕輕巧巧的一句話,就讓這個年輕人挑起了大梁。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