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六章 叛逃與叛軍-《庶門》
第(2/3)頁
“大約有多少人?”劉愈直接問道。
“長安城周圍大概有上萬人,若加上關中教徒的話,在三四萬人左右。”柳麗娘心有余悸道,“幸好我們及早得到消息,而且奴家已教主的身份,讓下面一些人通知最底層的教徒,中止了他們這次的朝拜活動。但即便這樣。還是有幾萬人往朗縣去。十二少。奴家估計這批人是要到朗縣,舉反叛之事來跟朝廷對抗。”
劉愈心中暗忖著,同時他也點點頭。柳麗娘分析的基本也是他所想,因為朝廷這次肅清行動太過迅捷猛烈,自上而下,三清教教徒已經到無法容身的地步,蘇哲感覺到大勢將去,不得不提前發動這樣一次聚集朝拜。來完成聚事反叛朝廷的目的。
劉愈嘆道:“可憐這些教徒,還以為去朝拜避難,其實是被人利用了而不自知。走上武力反叛朝廷的路,他們也就徹底沒有活路了。”
劉愈沒有馬上調兵往朗縣去,倒不是他對柳麗娘的情報不放心,而是劉愈怕這是蘇哲放出來的一次煙霧,故意讓他知道,調虎離山。蘇哲在朝中肯定有同黨,在軍中也未必不會有。若是他把朝廷的精銳之師調去朗縣,會造成長安城軍事上的真空狀態。雖然朗縣距離長安城不遠,但長安城周圍的戍衛軍隊距離長安城更近。一旦被叛軍以某種理由進城,控制了長安城,就算是劉愈身在朗縣,一時也無法叩開長安城大門。而到時候長安城一旦落入蘇哲手上,正統的問題就要發生更改,天下到底向誰的問題也就不好說。
劉愈召開軍事會議,商討三清教聚集叛亂之事,這些日子以來扶著戒嚴長安城的是新軍,但這次劉愈卻不想調絕對親信的新軍去朗縣平亂。
“本將軍經過慎重考慮,將以南長安大營和東水營軍隊后后盾,往朗縣方向,若遇到流民鬧事,或者是有武力對抗著,一律按剿匪處置!”
參與軍事會議的不必但包括劉愈的嫡系,還有些本身是舊朝將領嫡系,又或者是邊軍嫡系,他們雖然名義上是劉愈的屬下,但跟劉愈向來也是貌合神離,劉愈要差遣哪只軍隊平叛,是劉愈說了算。不過劉愈所下的任何一道指令,這些人也都會揣摩,到底是親疏有別,還是另有目的。
這次劉愈調長安城兩大戍衛軍隊去,雖然看似正常,畢竟朗縣距離長安城七十里,在這兩支軍隊的巡邏范圍之內,可畢竟現在長安城中人所共知的精銳軍隊是新軍。把精銳留下,而派次一級的軍隊去平叛,到底是瞧得起還是看不上?
劉愈這一說,會議上的氛圍又不太好。一些舊朝將領似乎在鬧情緒,不過他們也不敢公開鬧,只是提出一些看法,比如說是對這次是否將有匪事發出質疑。再者,他們也對武器方面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更新換代一些武器,或者是訓練不足什么的,總之就是跟劉愈提困難,提條件。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不過這次去的是朗縣,距離長安城不到百里,快馬一天都能跑個來回。這么多條件在劉愈看來,就是這群將領不識相。
劉愈也早就料到會有人有意見,不管劉愈調那支軍隊去,其他軍隊都會想一些對自己不利的事,這年頭的軍人是很敏感的,他們既追求容易,又不想當炮灰,既想建功立業又怕馬革裹尸去了戰場回不來。總的來說,這年頭的軍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體,做什么事他們也滿意也就怪了。
“是否有匪事,不勞諸位操心。”劉愈道,“這次平叛,不是小打小鬧,雖然所面對的不是兇悍的突厥騎兵,也不是逆王的精銳之師,卻都是關中平實的百姓。若是能仁慈,也盡可能仁慈,不要對同胞下手,也許當眾就有你們的父母兄弟。”
劉愈這么一說,各軍的將領才感覺到這是燙手的山芋,接不得。平叛失敗那是失職,平叛成功卻又是殘害關中百姓,反正是兩面不討好的事,誰去做也別輪到自己做。
有這想法的人,占了與會人的大多數。
“此次平叛,必須立下軍令狀,若是哪軍哪部沒有完成既定戰略,而平叛中發生什么差池,那一律按照軍法處置,不論是士兵還是將軍,一視同仁,該怎么罰怎么罰!”
與會的畢竟不都是劉愈的嫡系,這樣的會議也失去以往劉愈所開嫡系會議時候的莊重。一些將領甚至覺得不屑,認為劉愈是小題大做,不過是有一群流民想往西南的方向走。就被劉愈看成是要去聚事反叛朝廷?什么立軍令狀的。難道朝廷的正規軍。連一群烏合之眾都對付不了?難道那群流民不怕死?
只有劉愈知道,雖然關中教徒聚集,即便反叛,也只能揭竿為旗斬木為兵,戰斗力不強,甚至教徒中還有很多婦孺和老弱病殘。但這些人背后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正規軍,劉愈依然記得當初第一次拜訪楚王府時,所見到的情景。蘇哲治下的嚴謹,就好像病態狂一般苛刻。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哲會培養起一支完全效忠于自己,且能跟朝廷一戰的大軍也未嘗不可能。一旦這些先頭部隊取得勝利,會讓背后的教徒以為他們是刀槍不入無往而不利,那時候一群流民也能干翻一整支正規軍。
劉愈老早便聽說過,舊社會一些打著宗教幌子的“義軍”,他們胸口貼著黃紙便以為是銅墻肉身,那股不怕死的緊不是裝出來的,是因為他們真的就相信。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劉愈把一個人叫到前面。讓他說一下自己對于平定此次叛亂的一些感想,等這人走到前面。眾人一臉好奇,因為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平日里眼高于頂,把誰都不放在眼里的勇侯霍病。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