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零章 兩金收官-《中國體育人》
第(1/3)頁
萬眾矚目之下,陳強第一個沖過了終點,他領先第二名的美國選手一米左右的距離,他的最終成績是10秒2,這已經陳強的極限水平了。
哈里森-迪拉德緊隨其后,他的成績是10秒3,他一臉的失魂落魄,顯然是并不甘心失敗。
另一位美國選手巴尼-艾威爾是第三名,他跑出了10秒4的成績,對于這位三十歲的老將來說,一枚銅牌已經是很不錯的收獲了。
美國白人選手梅爾-巴頓則經歷了一場非常糟糕的比賽,他只獲得了第六名。
“贏了!”現場華人觀眾開始瘋狂的歡呼起來,只不過人數有些稀少,很快就淹沒在全場觀眾的掌聲當中。
居住在倫敦的華人華僑并不多,他們大多數是水手和一戰勞工的后裔,直到五十年代,大批港島移民開始涌入到倫敦,倫敦的“唐人街”才逐漸的建立起來。對于當時的中國人來說,英國并不是一個移民的好去處,國內大多數的有錢人移民還是選擇美國和巴西。
賽場邊,中國代表團的總干事董守義忍不住哭了起來,他實在是太激動了,陳強沖線的這一幕,讓他想起了十二年前的柏林奧運會,當時董守義也曾經親眼目睹陳強獲得百米短跑的冠軍,而且還打破了世界紀錄。
“我的去發電報,我要將這個好消息告訴國內!”董守義說著,已經向電報房的方向跑去。
……
“號外,號外,陳強再奪奧林匹克金牌!”
“號外,倫敦奧林比克運動員,陳強為中國摘得首金!”
“時隔十二年,陳強復出摘金!”
上海灘,報童們揮舞著手中的報紙,高聲的叫喊著。
陳強在奧運奪冠的消息傳回國內,又是舉國轟動,但比起十二年前或者十六年前,轟動的效果卻要差的太遠。
對于很多年輕的中國人來說,“陳強”這個名字只存在于傳說當中,他們只是聽說過陳強的名字,卻沒有親身經歷陳強的輝煌時刻。
這就像是現在的中國球迷,都知道喬丹很厲害,但是親眼看過喬丹打比賽的人卻并不多。對于大多數的中國球迷來說,喬丹也只是活在傳說當中。
連年的戰亂,使得國內的體育事業嚴重的倒退,全運會停辦了十幾年,地方上也無力興辦運動會,體育運動在國內的影響力幾乎變成了零。眾多大學要么停課,要么被迫南遷,大學生們連安穩上課的環境的都沒有,更別說是去從事體育運動了。這個時代的中國,大學生是從事體育運動的主力,若是連大學生都不去搞體育了,也就沒有人去關注體育運動了。
在1948年,中國人對于體育的認知還不如1936年,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有很多民眾愿意為中國代表團捐款;代表團臨行的時候,人們會自發的去碼頭上送行;比賽期間,國內的報紙會時刻報道奧運會的賽況,老百姓也很關注奧運會的消息。然而這些,在1948年都是不存在的。沒有人給中國代表團捐款,沒有民眾去碼頭送行,更沒有人在意倫敦奧運會的消息,如果不是陳強拿下一枚金牌的話,連上海灘的報紙都不會去報道這一屆奧運會。
第(1/3)頁